崔旭霞
【摘 要】數學問題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和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動力,數學知識是由一個個數學問題組成的問題串,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數學課堂上,教師如果能設計適宜有效的問題,就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引領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
【關鍵詞】數學問題;創設情境;針對性;發散思維
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問題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和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動力,數學知識是由一個個數學問題組成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進行問題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往往產生了一種或是多種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因此,一個好的問題,除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思維外,還在于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層次。那么,如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呢?
一、利用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戰性或學生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問題,刺激他們產生解答問題的強烈愿望,談后讓學生在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發生和變化的經過,從而達到解答問題,激發興趣,培養能力的目的。例如圓的概念這節課,概念非常抽象,好多學生對于“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理解困難.我校劉老師上這節課時,開始時什么都沒有說,只拿一根繩子拴著一個小球,在那兒轉圈,一會改變旋轉點,一會改變繩長,一會讓旋轉點和繩子的長短固定得到圖形,學生在這個富有趣味性的情景下,一下子來了興趣,再回頭看圓的概念就簡單多了。這樣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認知水平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欲望。再在講過三點的圓這節課時,馬老師他用一個小故事導入,地主想確定過不在一條直線上的三點的修個圓形的圈,但沒有人能夠確定這個圓的圓心和半徑,聰明的阿凡提輕而易舉的找到了過這三點的圓的圓心和半徑,你知道是這樣找到嗎?這節課張老師是這樣設計問題的,他在黑板上換了A、B、C三點,說這是2003年我省的一道中考題,問你怎樣確定過這三點的圓心,同學們一聽是中考題,都蠢蠢欲動,準備一試。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學生都是在中考題的鼓動下,熱情高漲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利用問題創設好課堂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促使學生進一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能深層次的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猜想、推理等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學習的強烈愿望。
二、針對性設計問題,提升數學能力
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節課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生1回答:對邊相等。生2回答:對邊平行。教師提問:為什么是對邊平行?生回答:不平行就不是平行四邊形。教師的問題設計沒有針對性,盲目提問,學生回答時不知所措,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肯定受到了影響,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數學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技能,并形成數學思維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把握教材內容的數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抓住其核心和重難點,有針對性地運用多種方法與技巧,精心設計問題;另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針對具體的學生,設計具體的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設計出不同的問題,這樣有針對性設計的問題,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問題的難度控制是問題設計的關鍵因素。”
其次設計好問題的梯度。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思維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教師可以把一些較為抽象困難的問題設計成問題串的形式,以降低問題的難度。這樣通過由易到難的問題串,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三、抓住問題核心,啟發學生思維
課堂問題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它們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問題設計要在關鍵的知識點上、在思考的空白處。課堂教學中隨處都可設計啟發性問題,課堂上提出適宜的啟發性問題,可以發現學生認識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產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課堂知識的高效吸收。啟發式問題給被問者留有思考的空間,可以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求知欲的方式,達到讓學生獨立思考,努力探索的目的。啟發式提問的原則是由遠及近。如教師提問:一次函數y=2x-1的圖象的性質是怎樣的呢?怎樣研究呢?問題提出之后,學生一片茫然,通過合作交流和小組討論,學生還是沒有收獲。于是教師又提出:我們是如何研究正比例函數的性質的呢?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還是要從作出一次函數y=2x-1的圖象開始,隨后正比例函數y=2x與一次函數y=2x-1的關系也清晰了。隨后,教師利用正比例函數y=2x的性質、所在的象限和增減性,通過平移,得到了一次函數y=2x-1的函數圖象的性質、所經過的象限、增減性等,通過這樣的知識之間的類比,學生在已有的正比例函數的基礎上,輕松愉快的學習了一次函數的性質和一次函數圖像的特點。這樣通過類比的方法,設計出的問題,可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因此讓學生自主探索,積極參與獲取知識,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就得教師提問時緊扣這一重點,圍繞中心提出一連串密切相關的問題,逐層提問,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隨著教師的提問自然而然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課堂問題設計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的數學問題,是初中數學教師永恒的追求。
四、問題設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平時教學中,要注意例題的教學,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轉化培養學生的思維。因此可根據數學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探究性,設計問題的答案具有不確定和不唯一性,存在著答案的不唯一,多種可能性,讓學生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形成對知識結構的認識和重建。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讓設計的問題缺少必要條件,讓學生通過分析,找到必備的條件,從而得出結論;或者設計的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不唯一,得出的結論也不唯一,讓學生找出更多的結論;或者設計一些解法開放的題目,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中,兩個連續奇數的積是195,求出這兩個數?在解答過程中學生可以設“較小的奇數為x,較大奇數就是x+2”從而得到x(x+2)=195。解得x=13或-15。解法2:可以設這兩個連續奇數分別為: 2x-1,2x+1 ,則得到 (2x-1)(2x+1)=195。解得x=7或-17。解法3:設一個的奇數為x,則另一個奇數為195/x ,從而得到:x-195/x=2。解方程得:x=13或-15。如“二次函數”、 “不等式(或組)與實際問題”等復習課中,教師以學生生活基礎為背景,設計具有實際生活問題的原型,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相應的問題轉化成對應的數學問題即可。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除了教給學生“四基”之外,還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的思維。因此一個優秀的數學老師,在備課時就應該圍繞課堂的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并且還要有意識地考慮提問要達到什么效果和目的。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在關鍵處、疑難處、重點處,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高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提效數學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 孫文娟.淺談數學課堂提問的設計.[J].新一代(下半月),2013,1.
[2] 岳北平.讓有效的提問打造有效課堂.[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28.
[3] 劉紅政.提高課堂有效提問的幾點做法.[J].新課程.小學,2011,8.
[4] 戴玉軍.精心設計問題培養數學能力.[J].新課程·中旬,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