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梅
【摘要】教學是個雙邊活動,學生課前認真預習,教師用心備課,課上恰如其分的使用多種教學形式,再輔以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預習 備課 教學形式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45-02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全國推行了素質教育。我市的晚自習隨即取消,以致課時量大幅減少。但是授課內容與選拔機制并沒有過多變動,那么,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在有限的課時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呢?作為一線教師,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加強預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古有[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警句,今有[2]“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葉圣陶)的良訓,無論前賢還是今士,無不在告訴我們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首要環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經過三輪語文教學的大循環,我逐漸意識到課前預習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養成勤動手多思考等等方面,都有匪夷所思的益處。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準備策略,學生課前預習,具體有哪些作用呢?
(一)預習可以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找到自己的困惑,發現自己知識的漏洞,使自己聽課時精力迅速集中到新知識上來。聽課有選擇,有側重,勢必提高學習效率。
(二)預習可以節省教師不必要的講授時間,種類繁多的教學參考書使學生對要學的知識課前已經心中有數,教師沒必要在課上面面俱到,可以以檢查,講授,練習,討論等多種形式靈活展開教學,不再像過去一支粉筆一張嘴,從頭至尾獨角戲。
(三)預習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維的好習慣。通過課前預習,掌握已知,明確未知,無論是看懂的知識點還是未懂的知識點,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都有了初步印象。經過課上老師的講解分析和自己的進一步理解探究內化,定會使學生理解了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疑惑的地方,經過努力攻克后,會更刻骨銘心。長此以往,良性循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會大大的激發與提升。
課前預習既有如此多的好處,那學生應當從哪幾個方面著手預習呢?
1.學會運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語文學習的是書面語,生字,生詞是書面語的基礎。考試淡化,不等于不重要。每篇課文中的生字應用紅筆注音,生詞應標【】,并將課下無詞義的注釋補寫在旁邊。這些標注工作應當借助工具書在預習課文時完成。注音,注釋統在課本中落筆,便于結合課文語境掌握。實在搞不懂的字、詞、句可以在邊上作上記號,如劃個“?”號,等老師上課時認真聽、仔細記,這樣不但容易突破難點,而且能加深印象。
2.邊看邊想,多問幾個為什么。當在閱讀課文時,除了要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還要想想作者為什么這么寫,有什么好處?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然后自己去試著解答這些問題。解答不了的就記下來,然后再翻閱參考書,答案能夠理解的,就在書上落筆,如若還是不明白的,在上課時注意聽,這樣自學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3.注意課后練習,帶著問題預習。每篇課文的后面,都附有幾個問題,其實這也往往是課文的重點。按課后的練習去預習課文,就像牽住了牛鼻子。如老師要講《中國石拱橋》一課,你可以提前根據課文后面的問題,熟悉課文后,找找《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是什么?趙州橋是如何體現這些特點的?等上課時,老師系統一講,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了。
總之,通過預習能夠提高聽課的效率,而且還有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
二、加強備課,發揮教師的主導性。
教學是個雙邊活動,只一味的要求學生,未免強加于人,為了達到高效課堂,教師的領頭羊作用也應發揮到極致。作為教學五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教案,是否精致,出彩,把握要領,獨具慧心,是能否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保證。因為教案是教師上課的大綱和藍本,這無疑已經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共識。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備好每一堂課,為高效課堂做出充足的準備呢?
首先,要有自己的靈魂,真正做到深入淺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要將“拿來主義”變成自己的知識,這既要看我們對教材本身的熟悉理解的是否透徹,又要看能否用我們的思想去將材料細化、整合成自己的“那碟菜”。就像廚藝高超的大廚,同樣的原料,不同的人烹飪,自會是不同的味道。只有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才會隨心所欲,柔韌有余,殊路同歸。
其次,精心預設學習目標。凡事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備課更是如此。學習目標存在的價值,不是單純給教師展示知識和情感價值的取向,我們還要把學習目標作為“指揮棒”,來引導自己充分挖掘教材,整合內容,細化知識點,以至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
另外,加強學情剖析,研究教學方法。教師這個職業很多方面同醫生一樣,醫生要“對癥下藥”,而我們則要“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我們在備學生時,要兼顧全局,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的放矢,受益匪淺。
第一要目標分層。教材、大綱中的重點內容力爭全體同學掌握。
第二要教學活動分層。以語文學科為例,基本的生字詞的講解,要多照顧班內的學困生,馬虎生,促使他們達標;課上深入研讀環節中,要多關注中等生,培養他們篩選信息,提煉信息和口語表達的能力;而對于優等生而言,鑒賞好詞佳句,領悟作家語言風格和寫作技巧,則是他們的練兵場。
第三要作業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備課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題量和難易度不同的題型,使每個學生蹦一蹦,都能摘到果實。
一言以蔽之,備課時教師要做到深入淺出,實屬不易,但又是必須的。
三、加強多種教學形式的運用,發揮學生主動性。
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每節課都傳承蘇聯的六段式教學模式,即課前提問、導入新課、講述新課、重點難點分析、歸納小結、布置作業等環節,課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日益普及,課時量的銳減,原先的套路勢必下馬。新的教學方式像檢查,討論,分析,角色扮演等等應時而生。
(一)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時,生字詞都基本掌握。一上課,就利用課件請學生到黑板認讀,重點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書寫,這樣,既直觀又出效果。
(二)討論。過去,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時,總不敢提出太多問題,就怕學生記不清。現在,完全不用多慮,利用課件打出若干問題,指導學生邊閱讀,邊一步步解決問題。這樣,既條目清楚又節省時間。
(三)分析。每一節課,都有學生必須記住的要點。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完之后,往往必須請學生在書上留有筆跡。過去,都是老師講學生記,有不會的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而今,完全可以做成課件,并用特殊字體,絢麗顏色進行重點強調,甚至可以要求學生當堂背誦。這樣,既記憶牢固又節省時間。
(四)角色扮演。有些課目,直接在課上請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是很出彩的。比如為了幫助學生背誦《核舟記》,完全可以請三個學生分別扮演蘇東坡,魯直,黃庭堅。學生邊背誦,邊看著他們做動作,記憶會很深刻。再如體會《背影》中父親買回橘子爬上月臺的細節,請學生到臺前做出父親的動作,從中體會朱自清的寫作特點——細膩的細節描寫,是很有益處的。
四、加強課件制作,發揮輔助作用。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核心,講好課的先決條件是把課備好,有了這個條件,再加上科學的授課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有可能實現高效課堂。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已被普遍使用,應用多媒體手段教學有許多優勢,許多地方是傳統方法望塵莫及的。
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有效擴展課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緩解課時緊張的矛盾。
其次,可以展示給學生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和聲音等,逼真的課件演示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就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是,多媒體教學手段如果運用不當,也會帶來一定的弊端。例如:一是單純追求數量,追求大的信息量,結果,PPT一張一張地放,有時到了下課時間,PPT還沒有放完,教師的講解很少。二是PPT做得過于花哨,看得學生眼花繚亂,真正有用的東西不多。可見,任何課件都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只能是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出自《禮記-中庸》。
[2]出自《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