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靜
【摘要】歷史是作為中學的必修科目,同學們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了解過去,總結經驗,指導未來。所以在學習歷史時要把握歷史的學習規律,才能夠學得輕松,才能夠使得課堂更加高效。本文針對歷史學習的規律來提出教學方法,使得歷史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歷史教學 高效 規律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47-01
一、引言
歷史是一門很重要的科目,同學們只有通過學習歷史,才能夠對我國的過去、發展歷程進行了解,并且通過分析我國的發展歷程,總結過去走過的彎路,總結經驗,才能夠在未來的發展中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知大道,明得失,厚底蘊,見未來。然而我國在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歷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同學們面對歷史知識中復雜的時間、事件,大多使用機械記憶的方式來學習,但這樣的方式效率低下,成為歷史學習的瓶頸,是不符合我國課程改革的要求的。
由于我國進行了課程改革,歷史科目的考試側重點也與之前大不相同。以前更加注重考查同學們對于歷史事件的時間、事件內容,但是現在更加重視同學們對于歷史的理解和總結,以及歷史留給我們的經驗。所以同學們不僅僅需要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和內容,還需要加深理解,那么同學們需要根據歷史的規律來進行學習,提升歷史學習效率。
二、把握歷史學習規律提升歷史教學效率的對策
1.以“結構”構成的方式探究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
我國的歷史就是由我國多年來發生的歷史事件構成的,而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具有其自身的結構,包括時間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是我們最容易注意到的內容,在學習歷史時,每一個歷史事件我們都是使用時間來進行串聯。比如我國的文化大革命事件,就是在1966年發動,之后經歷了全面內亂、林彪集團覆滅、糾正極左思潮、同“四人幫”進行斗爭、全面整頓,最后在粉碎江青集團后結束了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這就是文化大革命事件的時間結構。而基于時間結構,抗日戰爭就可以分成防御、相持和反攻階段。但與此同時,抗日戰爭還存在空間結構,就是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除了時間結構和空間結構,歷史的學習還會研究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條件。所以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善于總結這些歷史規律,根據歷史事件選擇合適的結構來對事件進行分解,使得同學們能夠使用這些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原因等對歷史事件進行更加全面的掌握,形成知識結構。
2.探究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概述規律
對歷史的學習過程中,研究歷史事件不僅僅需要研究時間,還需要對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研究。歷史事件的發生需要歷史原因和條件,很多歷史事件發生的條件都非常相似,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在學習歷史時也需要對歷史事件的原因和條件規律進行研究。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需要對其進行分類,分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其中,直接原因就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導火索,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使得某個歷史事件發生。而根本原因就是引起這個歷史事件的背后的原因,是決定性條件,包括社會背景、經濟情況等。二者缺一不可,沒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不能夠直接引發事件。而沒有直接原因,也無法引發歷史事件。以抗日戰爭為例,抗日戰爭的標志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使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發生抗日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對外擴張,再加上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處于經濟危機中,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日本侵華。再加上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對中國采取綏靖戰略,國際聯盟也沒有援助中國,進一步推動了日本侵華的腳步,最終使得抗日戰爭爆發。縱觀歷史,歷史上還有很多戰爭都與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形勢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原因和條件規律,也可以幫助同學們深入了解歷史。
3.對歷史事件探究總結性規律
在學習歷史時,同學們必須要能夠看到歷史事件的本質。透過本質,可以分析事物內在性質和外在表現形式,主要從歷史的基本要素即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性質、目的、內容、結果和影響等諸多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歸納、區別,以準確把握其不同點。很多歷史事件的表面非常復雜,但其本質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并且很多歷史事件的本質是相同的,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同學們需要對歷史事件探究總結性的規律,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從而內化于心,成為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任憑千變萬化,都能縱導橫拓,應用自如。
三、結語
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的規律可循。找到這些規律,并且按照規律進行學習,可以引導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事件,對歷史結構進行了解和掌握,學會看到歷史事件的本質。按照規律將事件進行歸納、分析、整合,學習歷史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的。
參考文獻:
[1]楊利芳.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初中歷史教學設計[D].河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