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昉
摘 要:在確定講課的內容時,我認真地研讀了與之相關的高考考綱和教學大綱,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與本節內容相關的一些資料,目的是要更好地理解透這一節課內容的實質和內涵,力求讓本節課的內容更豐滿一些。在說課時,能夠很好地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制訂切實的教學目標,把握教學的重難點,介紹了教法和學法,對教學環節和流程的介紹,都能夠詳實地進行說明,整個說課過程比較完整,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設計比較合理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分析;反思
一、教案方面
確定了重難點之后,教師就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了教學的流程和過程,設計了導學案,介紹了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流程,整個教學設計完整有序,既體現知識結構,又注意突出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設計和設計意圖。
二、教學目標執行情況
知識與技能完成情況:(1)深入了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及工作原理。通過復習提問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原電池構成條件的記憶情況,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單液原電池和雙液鹽橋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并利用白板進行知識強化,加深了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深度,完成較好。(2)能根據氧化還原反應設計簡單的原電池。通過雙液鹽橋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分析,總結出外電路電子的定向移動以及內電路中陰陽離子定向移動的規律,然后在分析后面相關練習的時候應用此思路,當堂學以致用。
過程與方法執行情況:通過復習鞏固、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的方法學習本節內容。在各個環節中進行小組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課堂反饋情況來看這樣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符合化學學科學習的規律和學生心理的基本特征。學生表現優秀,執行情況滿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情況:(1)通過雙液電池模型的建構,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以實驗探究引入雙液原電池中的鹽橋,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嚴謹,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思維意識,同時小組的評價機制大大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勇敢大膽的發言,培養了學生積極進取敢于嘗試的精神。
三、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組織情況
對于實驗探究,從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討論情況來看,學生確實對化學實驗很感興趣,對學生起到了引導思考的作用。對于實驗探究從回答問題的學生身上,展現出來的鎮定神情,清晰的思路,簡潔準確的語言,說明實驗探究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還有讓我最欣慰的是,在有的同學講解時,我聽到周圍學生對講解問題的學生或提醒或肯定或著急,所有這些說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由此可知這一節課應用實驗探究基本是合理和成功的。
在本節課中展現的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真誠熱烈,小組的發言言簡意賅,展示中規中矩,小組之間的補充與評價到位,課堂氛圍活躍,也激勵了我的上課熱情和信心,達到了預期效果。
四、多媒體技術及教具應用情況
利用白板課件設計了小組評價表,展現了相關的圖片素材,分析了單液和雙液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力求使教師所講的內容形象直觀,整個畫面簡潔大方美觀,起到了輔助作用,對雙液原電池的實驗演示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了實驗現象,加強了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效果較好。
五、教學中的亮點
1.課堂設計合理,內容豐富到位,從一個病例引出問題,復習原電池的定義及構成條件,通過分析單液原電池工作原理加以鞏固,再分析雙液鹽橋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基礎上引出了鹽橋的作用和單液原電池的缺陷,對所學問題進行了拓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并且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分析,對學生解決與原電池知識相關的電化學中正負極的判斷及離子定向移動的方向這種類型的題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
2.白板課件和實驗探究模式引用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3.小組合作學習比較成功,小組內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組與組之間的補充、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展示比較到位,課堂氛圍活躍。
六、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1.對時間的把控不夠從容,導致在最后的課堂小結中比較倉促。
2.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
3.由于借班上課,對部分不夠活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
七、教學重建
堅持用白板,實驗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堅持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情境下,做如下的重建:(1)把控好時間,環節一(9分鐘),環節二(22分鐘),環節三(9分鐘)。(2)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和性格,在提問中才能有的放矢,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最大化。(3)對白板課件的制作再精良一些,對于問題的引導更加細致充實一些。
參考文獻:
[1]保志明.不考的知識也有教的價值:對原電池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9).
[2]于凌.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化學教學探究:《實驗化學》原電池教學設計與反思[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