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航(武漢名漢唐設計中心,湖北 武漢 430000)
?
淺談城市建筑的公共空間藝術
樊航
(武漢名漢唐設計中心,湖北 武漢430000)
摘要:伴隨著現代城市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城市公共建筑空間藝術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城市建筑除了滿足實用性要求外,更通過建筑外觀造型與空間構造來體現建筑的形態藝術之美,滿足了公眾對公共空間形態藝術的審美要求。文章對城市建筑的公共藝術化進行探析,分析了城市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探討了公共空間的藝術化創造。
關鍵詞:城市建筑;公共空間;藝術化
現代城市建筑設計,除了滿足建筑本身的實用性、舒適性之外,越來越多的城市建筑體外觀設計及內部空間構造越來越注重城市建筑的公共藝術性,更加強調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注入文化元素、文化符號,使公共建筑本身體現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性,達到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同時,公共建筑的藝術性也體現了一個地區或城市的文化發展程度,因此,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在現代化城市中備受重視。
公共藝術概念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我國城市中大量涌現,在我國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城市建筑的公共藝術化主要指公共建筑所體現的一種符合大眾審美的美感,體現城市文化發展及文明程度,簡言之,城市建筑的公共藝術化,是大眾審美觀的一種外在表現形態。
(一)建筑的公共性。任何一個城市建筑體,首先應滿足的就是大眾的實際居住、辦公需求,在外在形態上并沒有任何具體美感要求,但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城市建筑開始引入“藝術”與“審美”的概念,“建筑藝術”應運而生。當一個體積龐大的建筑物矗立在公眾面前,公眾不自覺會對建筑物的形態、色彩、外在裝飾等有一個最直觀的審美判斷與評價,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建筑公共藝術是一種強制性的審美,是一種大眾化的藝術,與城市大眾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城市建筑應體現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結合,要求設計者應遵循大眾的審美規律,使建筑形象符合文化與審美價值,注重建筑設計技術、技巧的可傳承性,甚至代表國家、城市的形象,因此建筑具有公共性。
(二)建筑的載體性。建筑藝術遵循審美規律,運用藝術的語言,使建筑物具有文化與審美價值,同時兼具實用性,達到實用、審美、藝術的統一。建筑的審美與文化價值體現,需要借助其他門類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建筑形象更具藝術性。因此,建筑藝術是眾多藝術形式的物質載體,具有物化功能。往往從一些國家、城市的建筑形態來推測時代審美取向及藝術思潮形式,成為時代的縮影,承載建筑公共藝術的審美發展。
(三)城市建筑的裝飾藝術功能。城市建筑的裝飾藝術體現了大眾對于審美的追求,在建筑物外表裝飾一些文化符號或元素,使建筑更具美感。但需注意的是:(1)建筑裝飾應與周圍環境相適應,并盡量保持協調統一。建筑裝飾藝術是美化空間環境的重要手段,要注意裝飾后建筑整體形態、格調保持一致;(2)城市建筑裝飾不僅要體現出裝飾的效果,還應將活力、趣味及時尚元素注入其中,激起大眾的生活情趣與熱情;(3)建筑裝飾藝術還應注意將人文思想、習俗、情感及動人的故事與傳說注入其中,使建筑裝飾融入公共空間環境之中,成為展示城市公共形象或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
(一)公共藝術空間藝術品的設計。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市的進步與發展,城市內的大型建筑一個個拔地而起,體現了高科技時代的飛速發展與現代化的潮流,如今我們走在各個城市中,所見的建筑體無一不同,公共空間設施造型設計一個個別無二致,倒是方便了大眾的區分,但卻缺少了對不同的城市不同文化氛圍、歷史文脈的繼承與發揚,如帝都北京的建筑莊重、蘇杭的秀麗典雅、寧靜古樸的麗江及內斂厚重的南京等,現代化的建筑設計很少顧及這些城市所獨有的文化特點與價值,使公共環境的藝術性大打折扣,影響城市的識別度與總體形象。
城市建筑應與城市的歷史環境、歷史文化積淀相一致,例如沈陽,城市建筑中有很多的街頭藝術,這些造型并無任何問題,但是并沒有與沈陽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相結合,沒有體現其地域特點。還有一些城市公共藝術過分抽象,完全脫離了審美主體的交流、互動,導致這些建筑并不能很好地與城市融為一體,最后成為一件擺設而已。
(二)城市建筑公共藝術空間的裝飾色彩。人們對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很強烈的,城市建筑公共藝術空間的裝飾色彩運用,給了大眾一種審美體驗與視覺享受,這也給建筑設計人員一種靈感,建筑藝術設計者可以根據大眾的審美規律對于裝飾色彩的選用更加科學,城市因為有色彩的參與而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人們通過建筑空間色彩的對比設計,創設不同的空間環境,給大眾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與感受。我們都知道,強烈的色彩對比會最大程度吸引眾人的注意力,在城市建筑的公共空間藝術中,運用不同的裝飾色彩美化不同的建筑空間環境,創造出更加生動、豐滿的環境氛圍,創設更加宜人的人居環境。
(三)公共藝術空間中裝飾材料的使用。公共空間的藝術化創造離不開公共藝術空間中裝飾材料的參與與使用,裝飾材料選擇時,應注意與建筑空間環境相協調,除了能給人以新奇的視覺感受,還應反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相同的裝飾材料,在不同的建筑空間內呈現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不同裝飾材料的混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因此可以看出,無論什么樣的裝飾材料都是以優化、豐富建筑空間環境,營造建筑空間藝術氛圍與空間環境的藝術化。同時,很多的設計者的建筑空間藝術表達都是借助材料元素的參與來完成,這樣更能表達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與審美取向,更好地完成建筑室內外的藝術呈現。
綜上所述,城市建筑的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有賴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化創造,離不開眾多設計者的共同努力,提升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質量,優化與創新建筑公共藝術的手段與形式,注重歷史文脈與地域文化元素的傳承與應用,使城市建筑越來越符合大眾的審美。
參考文獻:
[1]江哲豐.公共藝術理念如何作用在現代城市建設中[J].美術大觀,2011,(03):68-69.
[2]劉萌.關于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幾點思考[J].現代裝飾理論,2011,(04):113.
[3]王冰瑩、張華旭.淺談城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1):162.
[4]趙剛、曹寒松.淺談城市建筑的公共空間藝術[J].建筑與預算,2015,(228):29-31.
中圖分類號:TU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196-01
作者簡介:樊航(1981-),男,漢族,湖北,大學本科,武漢名漢唐設計中心,研究方向:建筑與環境+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