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門源縣第一寄宿制初級中學,青海 門源 810300)
?
探究性學習感悟
于杰
(門源縣第一寄宿制初級中學,青海 門源 810300)
摘要: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科學探究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淺談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一些感悟。
關鍵詞:物理教學;探究性學習;感悟
(一)物理教材內部可以選擇的探究內容。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性學科,物理研究的是關于力的、聲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找出它們發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樣利用它們來為人類服務。在課本上,很多實驗或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課題,下面我列舉一些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教科書(人教版)出現的可選用的探究性課題: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硬幣的直徑;用自制的卷尺測量身高,要求比較起床后和臨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用燒瓶和鈴鐺做真空不能傳聲實驗;紙鍋燒水;制作針孔像機和潛望鏡;用手電筒和平面鏡白紙做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實驗;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鏡、研究物體的顏色;自制天平和量筒、橡皮筋測力計、筷子提米,巧找重心,個人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觀察大氣壓強隨高度的變化;自制潛水艇模型和密度計 研究自行車的構造、比比誰的功率大等等,這些小實驗,都是課本提出來可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
(二)物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匯點。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初中學生適當的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21世紀的交通、航天技術的發展、空間技術和我們的生活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從而寫出這些方面的小論文和自己對未來的設想。
(三)物理學科與新技術的交匯點。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總離不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講授第一章測量,講到納米這個單位,我們可以借機介紹一下納米技術。并建議同學們努力學習本領,立志探究這一高科技領域。
(四)物理學與社會生活的交匯點。
學生學習了第三章噪聲之后,知道了人類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聲、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會公德,共同保護環境,我們的家園才會藍天碧水。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課題:①研究我們家鄉南河的污染情況;②我們學校有哪些噪聲;③我們平常有哪些對環境污染的不良習慣;④農村對垃圾的處理的方式科學嗎?等。
(一)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選擇的探究形式。
1.發現式探究。主要過程是:教師提供相關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或驗證猜想的方案──實驗操作──討論、歸納與反思。發現式探究學習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規律課的學習,如“平面鏡”一節,用多媒體或實驗提供一個情景,蠟燭在平面鏡前可以成一個像,然后提問“怎樣確定像的性質呢?”引導學生提出猜想;然后每組提供兩支相同的蠟燭,一個玻璃板,一張畫有方格的白紙三塊粗糙層度明顯不同的木板,一個小車,一塊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讓學生操作;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結果;最后引導學生對實驗操作與結論進行反思,鼓勵提出新的問題,如“能有沒有摩擦的平面嗎?”或者“沒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車還能走嗎?”等等。
2.接受式探究。主要過程是:教師提供有關知識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討論──得出結論──應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學習主要用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或操作技能的學習,如“質量”一節,教師講解“一把鐵錘比一個鐵釘含的鐵多,一條木船比一把木椅含的木材多,那么一個物體里所含的物質有多少用什么來表示呢?”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天平掛圖與天平實物,讓學生分組討論天平使用的順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項,得出使用順序與注意事項都是科學的必然要求,最后進行作業。接受式探究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主動的接受知識。
3.混合式探究。它是指在某些環節是接受式探究,在某些環節是發現式探究。如“機械運動”一節,用接受式探究學習“運動的普遍性”: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故事,提出探究問題,“怎樣才能回答這個大問號呢?”指出教材中有現成的答案,讓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第二自然段,進行討論、歸納,自主解決問題。用發現式探究學習“運動的相對性”:讓學生觀看書上插圖,提出探究問題,“為什么司機說乘客‘沒動’,而路旁的孩子說動得‘真快’?”讓學生對問題提出猜想,引導學生設計出小實驗,如把課本平放在桌面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沿桌面緩緩移動,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分別以桌面、課本、尺子為標準,觀察其它二者的運動情況,學生很快認識到“相對不同的標準,物體運動和靜止的情況是不同的。”
課堂內的探究式學習的共同特點是:以問題帶動學習,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體現,積極主動的學習代替了被動的強迫學習。課堂內探究性學習成功的關鍵是:教師善于從教材、社會、學生身邊的生活中挖掘出學生感興趣,符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學生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問題。
課堂內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條件是:提供問題解決所需的材料,如實驗所需的各種器材。
(二)課外活動中通常選擇的探究形式。
物理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材中有許多驗證性實驗,課堂上完成這類實驗,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就行了。為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前向學生提出要求,在家庭把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式實驗完成。如初二物理一開始講“測量”則向學生布置測量任務,如自制牛皮紙的卷尺,并用期測量象棋子的周長、厚度、直徑,或重慶到北京鐵路全長等。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自己去探尋結論。再如學生自制橡皮筋測力計,由于提供給學生的橡皮筋長短不一致,測力計刻度也就有差別,這必定引發學生的新問題,為學生的創新埋下種子,為拓寬加深教材和培養能力提供契機。課外探究性實驗與制作的特點是:學生自主性強,時間、空間相對充足,學生親自參與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觀察,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充分發揮學生“五官”的作用,使他們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口到,腦到。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