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勤工助學已成為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當前勤工助學工作現狀,基于“工學結合”視角,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育人的新模式,實現資助與育人相結合,通過校園、企業和社會等工匠精神文化來積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促進工匠精神與資助育人相結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工學結合;工匠精神;勤工助學;職業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17
1 引 言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并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這不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更讓國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規模正在逐步增大,建立健全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越發變得緊迫。然而目前有一些高職院校在開展勤工助學資助工作時,往往走進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忽視職業素養培養的怪圈,重塑工匠精神更成為了一句空話。勤工助學是高職院校開展貧困生資助育人的一個重要抓手,只有創新勤工助學的新途徑,拓寬勤工助學的組織形式、資助思路等,才能充分發揮這一育人的抓手功能。只有在勤工助學過程中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勤工助學相結合,不斷對貧困生灌輸工匠精神,他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一精神的真正內涵,我們才能持續提升貧困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才能真正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
2 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誤區
2.1 重視物質資助
勤工助學是一種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的重要方式,它對于緩解貧困生經濟壓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許多高職院校資助管理部門在開展勤工助學工作時,能提供給貧困生的崗位主要局限在一些低層次、勞務性、簡單易操作、臨時性的工作,謀取少量物質報酬;他們往往重視對貧困生的物質資助,著眼于緩解學生當前經濟困難,不能有效糾正貧困生“勤工助學就是打工賺錢”的錯誤認識。這種誤區造成學生、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對勤工助學活動不能給予全面的認識,勢必影響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正常發揮。
2.2 輕視精神資助
家庭經濟基礎差造成物質的匱乏和貧困,出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往往有走向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類貧困生積極進取,排除萬難,將貧困作為磨煉人的催化劑,化苦難為自己發憤圖強的動力,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另一類貧困生恰好相反,自甘墮落,自我否定,茍且偷生,安于現狀,缺乏人生美好藍圖的規劃,這一類貧困生由于經濟貧困很容易造成自卑、偏執、過度敏感等心理障礙,最后陷入缺乏自信、逃避現實、自我封閉和失去動力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后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和日常交往。一些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部門忽視了對這一類學生的精神資助,出現了經濟上緩解一時困難、精神上問題不斷的怪圈,進入缺乏“精神解困”的誤區。
2.3 忽視職業能力培養
參與勤工助學活動的學生和單位等都沒有很好地認識到勤工助學強大的育人功能,沒有看到勤工助學在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由于這種認識的片面性,以及勤工助學崗位缺乏專業化、系統化和社會化,勢必影響勤工助學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對待工作也不夠積極和重視,更難與貧困生所學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由此造成貧困生在進行勤工助學活動后各種職業能力沒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見,這種忽視職業能力培養的做法必將影響貧困生的自我價值實現、能力培養、人生規劃等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提高和深化。
2.4 缺乏工匠精神塑造
盡人皆知,高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更是職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高職院校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把育人的主陣地——校園延伸到了社會。不少高職院校由于缺少對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認識,忽視了勤工助學過程中工匠精神的正確引導和培養,貧困生僅僅將勤工助學當作賺取生活費的工具,那種對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執著的態度很難融入貧困生心目中。
3 基于工學結合視角的高職院校勤工助學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探索
3.1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1903年英國桑得蘭德技術學院在全世界率先實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可能是當前實行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源頭,它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以職業作為導向、以學生社會競爭力為目標,這些可能是其經久不衰和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工學結合是以職業為導向,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將課堂教育和校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培養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由此可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培養學生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單位負責的態度,積極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2 基于工學結合視角的勤工助學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進行有益嘗試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點,許多高職院校積極開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實踐,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稱登云學院)是一所被前海協會會長陳云林稱為兩岸教育交流先行者的全日制民辦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專業、專注、精準、創新和個性化的培養理念并作了有益嘗試。登云學院自建院以來一直致力于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推動高職教育改革,培養市場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經過近六年的探索實踐,具有登云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初步成型,已經形成“一載體(以工學結合專班為載體)、兩體系(項目課程和核心課程)、三階段(基本素質培育階段、專業技能訓練階段和綜合職業技能培養階段即工匠精神培養階段)”的獨特學生培養模式,即學校和企業以“工學結合專班”為載體,將學校教育教學資源與企業的技術、設備及人才等資源相融合,將共同設立的“項目課程體系”和“核心課程體系”相融合,分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基本素質培養、技能培訓、綜合素質和技能培養等,使個人興趣、特長和崗位鏈接,培養認同企業文化、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專門人才。
4 基于工學結合視角的高職院校勤工助學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對策分析
高職院校在充分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勤工助學誤區的前提下,應當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勤工助學新模式,將工學結合與勤工助學資助有機結合,通過不同文化形式滲透到校園,潛移默化地對勤工助學學生的“工匠精神”加強培養和引導。
4.1 校園“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精神,營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更是每一個高職院校師生所為之奮斗的目標,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與校園的專業課程、日常教學、社會實踐、人文素養教育等相結合,讓工匠精神在校園內生根發芽。將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課程、課程實訓等當中去,高職院校和教學老師有意識地將工匠精神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之一。高職院校要強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親身體驗、知行合一,鼓勵學生大膽地走向社會、走向現實,大力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技能,促進書本上知識“內化”為學生真正的“本領”;通過這種“工學結合”體驗式訓練,學生對知識、社會等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書本上,從而認識真正的“自我”和社會;在這個學和做的過程當中,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和獲得切身的體驗,那就是工匠精神對職業、崗位、社會、單位等的態度。另外,在對學生進行日常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導,通過課堂教學、黑板報、張貼展覽、校園微信、多媒體、校園廣播、網絡視頻、講座、校園活動等形式多樣的途徑來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等正向引導,逐步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且內化為自身所需的職業態度。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陣地和領域,具有工匠精神內涵的校園文化才能培養學生具有“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境界。
4.2 企業“工匠精神”文化
培養包括勤工助學學生在內的高職學生具有現代企業的工匠精神,僅僅依靠高職院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與提供崗位的企業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積極開拓勤工助學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各種實踐基地,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企業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當中去,這對于學生潛移默化中涵養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工匠精神”文化的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是企業的核心和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源泉和指引企業前進方向的燈塔。按照層次劃分,企業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括企業產品、企業制度、企業行為、企業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文化。企業“工匠精神”文化貫穿于企業各個文化層次內,從企業看得見的產品、廠房,到無形的規章制度、員工行為、企業家行為以及企業精神等,無不體現著企業的工匠精神,逐步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誠如海爾企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海爾公司初期砸冰箱的故事,就是企業家對待產品品質的要求,這就是工匠精神在企業人身上的體現,促使海爾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知名企業。
4.3 社會“工匠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的淵源頗有來歷可講,恩格斯曾經說:“工具的使用是人脫離動物界的第一步,勞動使人真正成為人。”由此可見,“工匠精神”打從人之為人之時,就是人類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激起了很多人大代表的深入思考和共鳴,讓人耳目一新。這預示著培養工匠精神將成為今后各行各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必將在全社會受到應有的尊重,這為我們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夯實了重要基礎。然而,全社會要營造和培育工匠精神文化氛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場報告講座、一個通知、一個單位部門、一兩天等所能完成的,這需要全社會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長時間去開展,這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工作,從基礎做起,從娃娃抓起,逐步促使“工匠精神”成為全社會所追求的崇高目標。政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強調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力爭做到制度化和規范化,將工學結合與資助育人相融合;政府要正向引導,以工學結合平臺促進勤工助學的內涵從單純的“經濟功能”到“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功能”的順利轉變。
5 結 論
勤工助學是高職院校資助管理部門一項重要的工作,它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幫困”和“精神解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更是高職院校開展資助育人的一個重要的抓手。我們需要不斷走出當前高職院校勤工助學工作的誤區泥潭,創新資助育人的新路徑,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勤工助學有機結合,積極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到勤工助學活動當中,最終實現資助、育人、培養和工匠精神交融在一起,實現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總之,全社會只要有為勤工助學學生服務的意識,從現在抓起,腳踏實地,在社會、企業和校園三種不同形式的工匠精神文化的熏陶下,我們勤工助學學生的勞動、就業、求學等觀念都會發生改變,一個個“小工匠”將會脫穎而出,我們的制造強國目標就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工學結合[Z].百度百科.
[2]李源泉,袁艷紅.高職工學結合專班學生權益保障的SWOT-PEST模型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5):105-109.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李源泉.跨文化沖突中的企業文化建設[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9:32-34.
[5]博林.文化創造與“工匠精神”[N].光明日報,2016-04-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