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珍
摘 要: 地域文化資源一直是基礎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民俗資源一直作為美術教育開發的寶庫。文章論述當前鄉村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鄉村美術教師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以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引領學生走向生活,關注生活,理解藝術源于生活的內涵,從而為學生鋪設藝術教育之道。
關鍵詞: 小學美術 山區民俗資源 教學開發
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分支,因在學習美術教學中要學習素描技巧、色彩著色、整體與局部、空間與立體等,對培養個人審美、敏銳的觀察能力、活躍的思維能力、豐富的創造力等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邊遠山區的小學受到政治經濟、傳統觀念、師資不足等因素影響,農村小學美術教育不盡如人意。龍巖地區擁有濃厚客家地域文化資源,擁有美學性、民間性、地域性的飲食、居住、節慶、游藝四大類豐富的民俗資源。文章探討鄉村美術教師如何對龍巖客家鄉村美術資源有效地開發與利用。
一、當前鄉村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于城市小學而言,農村藝術教育一直是新課改的難點。結合多年教學經驗來看,農村地區美術教育存在諸多困難急需解決。首先,美術教育一直不受重視,這與當前應試教育息息相關。美術作為技能學科,由于不是升學考試科目,學生升學與否與學不學美術沒有一點關系。這必然干擾學校美術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使得美術課程處于教學邊緣,美術教師往往處于尷尬的境地。其次,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都認為美術課是偏門學科,沒有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的成績重要。 最后,學校發展美術教育存在諸多限制客觀條件,例如學校經費緊張,無法購買除美術教科書彩色粉筆外的其他美術教輔設備,沒有獨立的學校畫室,學校周邊缺乏美術課程所需的文具用品店等。
二、龍巖客家地區鄉村小學開展鄉村美術教育資源分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龍巖是本土居民及眾多客家聚居組成的地域城市,成就了它燦爛的多元文化。翻閱龍巖地志,不難得出一個歷史悠久的龍巖地區,必然蘊涵豐富的人文資源,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歷史悠久的傳統人文景觀。龍巖厚重的文化底蘊,積淀了閩西地區眾多傳統人文景觀,在晉太康三年(282)置新羅縣,屬于福建省七大古縣之一。為此,在這個悠久歷史文化地域內,人文景觀異常豐富,例如汀州古城、永定土樓群等。
第二類是民間藝術家的現代鄉土物品。對于這些現存的鄉土物品,或多或少存在于部分學生家庭中,這些具有鄉土特色的美術形式的作品,蘊含鄉村美術元素。例如用來裝飾生活空間的如繪畫、剪紙、老宅子的雕龍刻鳳圖案、“腳踏的石臼”(舂米用)、石磨、竹制米篩、“風扇車”(揚谷機)等;大型民俗節慶活動如元宵節的花燈、端午節的龍舟比賽等用來渲染氣氛的物品等。這個層面最絢爛多彩也最富于生活氣息,在源于生活的物品中蘊含美術元素,往往最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共鳴。
鄉村美術元素是歷史產物,又是歷史見證。諸如竹、木制的洗臉盆、飯罐、菜筒、茶筒、爪籬、竹籃、竹碗等農民生活用具,能為學校美術教育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教師根據學校教學實際對其加以開發與利用,完全可以走出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美術教育第二課堂。既可以解決農村學生經濟不足的問題,又可以使得美術課堂走進農村學生的生活。美術課會變得生動起來,促使學生樂學、好學,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龍巖客家地區鄉村美術資源開發的教學探索
基于龍巖客家地區鄉村美術資源主要分散在廣大農村,美術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通過田野調查、探訪民間藝人、歷史文獻查詢等途徑開展民間美術資源大搜索,然后經過整合鄉村教學資源,對課程進行適當的開發。對此,教師不妨從以下幾點進行探索:
(一)攝影作品欣賞教學
教師有意識地整理或搜集現存龍巖客家地區的人文景觀的照片攝影工作,在班級美術課堂上利用課件播放這些珍貴的人文景觀的資料(含圖片、錄像視頻),教師配上一些文字介紹能全方位的向學生介紹龍巖客家地區的古老文化,讓學生銘記龍巖客家的滄桑歷史。在學生觀看攝影作品后,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描繪龍巖客家地區老宅子的作業,安排在周末時間,可以整體、可以局部等角度繪畫,用素描、水墨、彩繪等多種形式根據學生條件選擇。
(二)開發美術校本課程
龍巖客家地區鄉村美術教育可以作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資源。為了讓學生接觸不同地域、社區的美術文化,了解各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認識社會,學校可以開設龍巖客家地區鄉村美術校本課程。龍巖客家地區鄉村美術校本課程在藝術上開發有剪紙、繪畫(服飾)、竹器工藝、建筑、書法等。例如提線木偶的模具制作,讓學生體驗制作過程,感受民間美術的元素,體會民俗文化藝術;剪紙教學也是一個讓學生喜歡的美術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剪紙藝術字、小動物等,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
(三)外出游覽體驗教學
在條件許可、安全保障的情形下,教師結合學校的春游(秋游)活動,把美術課堂教學轉移到鄉間田野,體驗自然風光之美。例如游覽中國梅花山——虎園旅游區,由于景區具有紅豆杉林、虎區、猴山、梅花鹿區等眾多可以觀賞的地方。學生通過觀察、感受、欣賞這些生活美景,利用攝影攝像、寫生收集創作題材,利用學生寫日記或寫生的機會,這樣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龍巖客家地區的美術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參與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依托學校教育資源,開展形式豐富的校園文化離不開學校美術教育活動。美術教師利用學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以龍巖客家鄉村資源,設立龍巖客家鄉村風景作品展,龍巖客家人文景觀作品展;再同其他學科一起打造校園文化建設,例如歷史、地理、語文學科,參與實地考察,鄉村田野采集工作,詩歌征文、演講、歌唱等,讓學生們對龍巖客家地區鄉村資源有深入的認識,提高審美教育質量。
四、結語
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學習,往往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新課程標準的美術課程性質和價值中強調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忽視鄉村美術教學,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基本精神。激發學生美術興趣,把學生引入樂于參加美術活動的境地,最大限度地激發其興趣,用其所長,把其潛在想象力發展成為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陳今.傳承與發展——泉州民間美術在青少年美術教育中傳承與發展的探索[J].藝苑,2007(06).
[2]莊陸祥.鄉土美術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J].大舞臺,2012(03).
[3]連必果.尋找身邊的美——鄉土美術教學探索點滴[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