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良
摘要:教學改革的實施為小學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道路,從教學經驗與方法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改變,并取得了成效。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使得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創新性,這有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因此,本文將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困境以及走出困境的對策這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困境與突破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53-02
小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具有人文性。在教學中實現創新便是培養更多地具有創新性的綜合素質的人才。語文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夠綜合地運用語文綜合素質。因此,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教師要更新思想,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使得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高。
1.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困境
1.1教育觀念落后。小學語文教學難以創新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觀念和目標落后,陳舊的教學目標使得教學的方向錯誤。即使在早期小學語文就已經提出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更新了教育觀念,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沒有真正地將其落實到教學過程中去[1]。在教學上,教師仍注重理論性的教學,讓學生機械地對知識進行記憶,使得學生片面地追求學習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根據學生自身地特點進行教學,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1.2教學模式落后。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臺上一個人講,學生被動地在下面聽,使得課堂的教學氛圍十分地沉悶,學生在此環境中學習感覺壓抑與受限。學生根據教學的思路進行語文學習,學生的處于完全被動地地位。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在學生的學習上進行正確的指導,沿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創造力被壓制。
1.3教學方法落后。想要實現語文教學創新需要有正確教學方法的指導,在正確方法的實施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當制定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科學時,在教學內容上就很難實現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要依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去進行,并不是追求單純的形式上的變化。只是按照課件進行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只會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并且學生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2.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突破對策
2.1創新教學觀念。即使新課改早已要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沒有將此落實到實踐中。因此,為了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2]。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對教育思想進行更新,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并落實到實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意識。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對這一目標進行明確,培養出更為優秀的學生。
例如:在講解《與象共舞》這篇文章時。教師針對兩個不同的班級,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與教法進行教學。一種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教導學生對重點文本內容的理解,并自主感悟。另一種教學的意圖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指導學生學習文中的言語形式。教師通過一節課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取得同樣精彩的成效,有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2.2教師采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實現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學習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的想象力與潛能得到充分地激發。在教學中尊重實事求是原則,養成崇尚科學的態度,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將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例如:在講解《推敲》這一篇文章時,教師要善于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文章開頭說道:"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沉睡的小鳥"這句話時,已經明確了使用"敲"字。而下面講的卻是賈島苦想是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3]。既然是敲門,是要將其如實地記錄到詩中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去想"推"?另一方面,是關于邏輯問題的,"推"與"敲"是兩種不同的動作,但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只講了"敲門聲"。所以,為什么后面又出現了"推"與"敲"選擇?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文章的疑惑點,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發現問題,進行批判性的閱讀,深度地對文本進行解剖,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做到學習致用的目的,從推敲的角度來學習《推敲》這篇文章。
2.3明確小學語文創新的方向。語文是一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人文性"因素。通過優秀的語文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與感染,使得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與審美情緒,是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滲透到語文學習中。教導學生認識生字詞時,對學生"好好寫字"的理念進行強化,因為在學生練字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性情與審美的態度,同時,要重視學生寫字的姿勢與質量,采用正確的教學策略使得學生的字練得漂亮[4]。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進行引導與點撥,不能用教師自身的理解與教授來代替學生思考,在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時,要適當地采用合作教學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地討論,思考問題的答案,但避免用集體討論的結果來代替個人的閱讀思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給學生更多的創新空間,使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理解與感悟的同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課程內容進行思考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思想,將自己的想法進行拓展,激發學習熱情。
3.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愛學生,對學生充滿信心,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打破傳統的思想,更新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對語文教學創新的方向進行明確,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更上一層樓,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靜.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深層次思考[J].時代教育,2015,16(8):96
[2]夏方蕊.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困境與突破[J].新課程,2014,19(2):36
[3]劉占祥.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困境與突破[J].才智,2014,13(5):37
[4]蘇玉梅.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實施策略[J].新課程,2015,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