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進入社會轉型加速期,企業的各層員工己成為現代企業的主體之一。使得企業的員工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各種心身心方面的問題不斷出現。如工作壓力大、人際交往困難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也給員工帶來了眾多的問題。尤其是在2010年發生的“富士康跳樓”和“本田罷工”等員工群體事件,使得政府和全社會對此廣泛關注。而企業社會工作在這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對企業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模式進行了介紹,并反思總結了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
【關鍵詞】企業社會工作;發展模式;經驗反思
一、企業社會工作概述
所謂企業社會工作,是在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同時,將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延伸到企業之中,并在其中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服務企業員工、管理者和消費者,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能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企業社會工作是以推動社會、企業與員工的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專業化、社會化的工作及過程,并在此過程中以提高員工的身心健康、幫助員工進行職業發展與規劃、促進其社會參與為主要內容。
二、我國企業社會工作的代表模式
由于中國大陸地區社會工作開展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進行幵展。所以企業社會工作更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隨著近年來社會轉型加速使得企業社會工作的理念逐步被國家、企業及社會各方面所接受。目前,中國大陸地區的企業社會工作還處于總結吸收外來經驗及實踐探索的階段。不少地區在企業社會工作的實踐過程中還對企業社會工作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認識。當下,中國企業社會工作目前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政府購買模式——深圳模式
在深圳,企業社會工作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深圳模式,即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第二種是鹽田模式,即政府主導,成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三是南山模式,直接由政府運作,即直招社會工作者進入政府(非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通常所說的深圳模式,是第一種模式。深圳模式由民間社工機構向企業提供公益性社會工作服務,對于增強和拓展政府公共服務功能,轉變政府工作方式、手段和機制,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準,及促進社會組織發育成長,都是十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二)企業自建模式——央企模式
北京新華印刷廠隸屬于中國印刷集團公司,在董事局領導層對企業社會工作的認識與高度重視下,積極引進企業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建設企業社工服務站,尋求解決在新廠搬遷過程中緊張的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創新原有的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轉型和市場機制的引入下,企業社工的介入幫助企業和員工調適新的矛盾和問題,如失業的風險、生活和就業的壓力、工作與家庭的矛盾、基本權益及福利保障、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企業經濟效益與員工需要的矛盾等等。
(三)聯合建站模式——東莞模式
東莞首先幵展社工試點工作,同時聘請香港社工督導東競市在崗人員培訓。自2009年首批社會工作者上崗以來,東莞社工事業將在崗位購買的基礎上逐步探索“項目購買”方式,新增試點鎮長安就做了“項目購買”的新探索。
(四)上海模式
企業社會工作服務傳統的企業員工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推動發展黨的社會工作
(五)清溪模式
永成國際是一家港資企業,在企業設立“新競人之家”關愛新競人工作室,讓社工們更多地與員工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相應服務?!靶赂側酥摇痹诠S開展團隊康樂、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舒緩了員工壓力,更加豐富了員工業余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管理壓力。清溪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政府、民間組織(社工)、企業,三方聯動,共同營造和諧的企業工作和生活氛圍。
三、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反思
從發達國家以及新興經濟國家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歷程來看,其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與企業的發展相一致,必須協調社會工作與企業利潤增長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也就是要考慮投入產出比的問題,例如美國社會中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是建立在企業經營良好的前提之上的,例如對藥物濫用個體的服務,必須從企業利潤增加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和實行援助。
第二,企業社會工作發展需要取得企業管理者以及雇主的支持,其中自愿原則是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前提條件。
第三,企業社工在規模企業試點之后,需要向其他企業覆蓋,也就是要將企業社會工作服務普遍化。
第四,政府的推動和支持是企業社會工作想要得到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推動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初期,離開了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企業社會工作發展必將受到阻礙。
第五,企業社會工作服務的范圍由物質服務逐漸向精神服務邁進,其服務范圍逐漸擴展到關系員工生活和發展的各個方面。其主要目的是要讓企業員工在服務中受益。
總結
縱觀我國各地企業管理對于企業社工有巨大訴求,而中國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正有待完善,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還未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及實務模式。所以這些進一步探索符合各地本土特色的企業社會工作模式的應用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安世民、張靈霞.淺析我國中小企業員工關系管理[J].商場現代化,2009,08.
[2]波特著,王新超譯.組織和心理契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陳曉敏.社會轉型背景下的企業社會工作[J].企業研究,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