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凌然
【摘 要】培養學生做小老師,首先教師要“善”教,給學生以示范作用。其次平時要多多訓練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引導、鼓勵學生爭做小老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關鍵詞】小老師;引導;鼓勵;潛能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問題。傳統的數學教學一直停留在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上,忽略了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經過自己近年來的實踐,以為“讓學生也來做老師”不失為一種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的一種有效方法。
培養學生做小老師,并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一個過程。為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引導學生做“小老師”
讓學生也來做老師,并不是教師完全放棄授課,全由學生自己“教”,而是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對新知掌握的程度,選取教學中的某個環節由學生來“教”。教師需在旁適時的點撥,補充。因為學生在學習之后,形成對知識的初步理解或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種理解和方法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夾雜錯誤,或是淺層次,還有待于深入。學生做小老師,它只是一種形式,并不是全部,不能完全取代老師。
讓學生做老師,教師平時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一些熏陶和訓練。首先,教師要“善”教 。教師上課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皵祵W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教學”。老師上課語言精煉嚴密、簡潔明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被你感染,被你同化,以致模仿你的表述或教態。所以教師授課時的示范作用很重要,應使學生學有范例。其次,課堂上要訓練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備課時,盡量精心設計一些以學生“說”為主的教法,拋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說”,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每個人都有充分表達鍛煉自己的機會?!罢f”的內容、方式很多,學生可以一邊動手操作一邊說出操作步驟,可以一邊解題一邊說出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交流合作中“說”出自己探究結果,也可以在全班中“說”出自己課堂收獲。學生“說”多了,自然而然就會“說”了,而且不會在師生面前感到畏懼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學生上課“說”的評價一定要有激勵作用。小學生情緒穩定性較差,他們思想波動較大。往往一次正確的講解,得到老師的贊賞后,使他們以后老想表現自己;也往往因為一次錯誤的示范,受到老師的否定后,使他們從此不敢表現。我們要掌握學生的這些心理,無論學生在課上說對說錯,都應以積極鼓勵為主,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
二、鼓勵學生爭當“小老師”
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新課知識點學習之后,有些孩子領悟得比較快,有些孩子則可能因為聽了一兩遍后仍未理解,而不再想聽老師繼續講解。這時候老師如果放手讓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走上臺來做小老師,你會發現效果遠比老師給學生上課效果要好。因為臺下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容易被吸引,自然就專注了。當然老師應該在旁邊適當引導、點撥,補充孩子講述不夠完善的地方,或糾正不夠準確的地方,同時也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見解。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內容。理解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并不難,理解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知道把一個桃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四分之一,但把八個桃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不少同學就錯了。上這節課內容,雖然我反復強調,把一些物體作為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蛇€有一些學生理解不了。于是我讓班里尤同學來做小老師。尤落落大方走上講臺。下面是她上課的一個片段:
尤:同學們,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同學們帶著驚奇、疑惑的目光看著尤)
生:什么問題?
尤:我們班有多少人?
全體同學異口同聲地說:30人。
尤:那我們平均分成了幾個小組?
生:6個小組。
尤:好,現在我們把全班同學看成一個整體,每個小組是其中的一份。那么想想看,一個小組是全班的幾分之幾?
生:六分之一。
尤:那我們再想想看,如果把30個同學平均分成3組,每組是全班的幾分之幾呢?(尤喊了一個中等生回答)
生:我把全班看成一個整體,然后把它平均分三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三分之一。
尤:說得非常好,我們一起為他鼓鼓掌。(全班想起了熱烈地掌聲)
尤:現在我再強調一遍,分數和平均分成的份數有關,和人數,個數沒有關系,分數的分母表示的是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是表示其中的份數。
尤同學儼然像一位成熟的小老師,她把握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她思路清晰,語言簡明,營造出生生互動的課堂氣氛。因為是學生當老師,所以臺下學生聽得特別認真,就連不愛聽課的這時也表現得非常專注。
三、“小老師”,激發潛能
潛能,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潛在的能力。教育的真正意義就是在于發現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個性。實踐證明小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學生中,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沒有潛能的學生是不存在的。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拓展他們的心理空間,激發他們的內驅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思維。而讓學生做小老師,對于開發學生思維、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具有積極作用。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大膽嘗試做“小老師”,不僅可以改變過去單一的記憶、接受的被動學習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習數學的潛能。因為學生在做小老師的過程中,親身經歷了面臨問題時的思考、解決問題時的推理和分析,以及解決的最佳方法。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2]前蘇聯數學家斯托利亞爾.《小學數學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