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波
【摘要】分層教學模式實現了對不同層級、不同學情學生學習訴求的最大化滿足。本文以分層教學模式內涵界定為切入點,結合對分層教學模式之于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意義闡述,探討了高職院校分層教學的具體應用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分層教學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公共英語教學的重要性益發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重視,采取何種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當前亟待廣大高職英語教師認真考量的問題。分層教學模式實現了對不同層級、不同學情學生學習訴求的最大化滿足,因而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值得推廣的模式。
一、分層教學模式內涵界定
所謂的分層教學,是針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學習心理差異和培養目標的需要,在課程模塊的設置、教學要求的制訂、教學內容的講授、實訓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質量的評價等方面體現層次性,突出實效性的教學模式。換言之,就是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心理傾向、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在課程模塊、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等方面體現層次性、突出“實效性”的教學組織形式。高職院校英語分層教學是對高職英語教學規律認識并發展的結果,也是解決班級授課制與學生個體差異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
二、分層教學模式之于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意義
高職院校實施公共英語分層教學是人們對高職英語教學規律認識發展的結果,也是解決班級授課制與學生個體差異之間矛盾的有效方法。第一,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實施分層教學,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教師制定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二,高職院校公共英語實施分層教學,也有利于增強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有利于挖掘學生個人潛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加速其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能力以及個性的發展。第三,高職院校生源的現實狀況,為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了實踐要求。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高職學生在英語基礎不斷下降的同時,個體之間的差異也更加明顯。按照傳統的統一分班、統一進度的方法,英語教學的進度幾乎難以推進,效率極低。基于上述原因,一些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學開始嘗試分層教學的模式。但在實踐過程中,分層教學模式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其突出的表現是:由于教學管理制度與措施的配套跟不上,致使高職院校在開展英語分層教學的過程中發生學生分班難、學生管理難、流通升遷難等的現象。前述問題的出現,并非源于分層教學模式自身的缺陷,而是與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所持指導思想的片面性以及教學管理制度和措施跟不上實際要求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打通教學管理制度環節,使教學管理制度適應英語教學的需要,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推薦英語分層教學改革的關鍵。
三、高職院校分層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策略
1、根據學生學情進行分層
高職英語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和研究學生,既要掌握學生的一般特點,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入學成績,入學后的摸底成績以及學生的意愿對學生進行走班1、2、3分層或班內1、2、3分層。1層是英語基礎知識好,接受能力強的優等生。2層是各方面屬中等的學生。3層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相對較差的學生,英語起點低(如藝術類學生),甚至是零起點(如中學沒有學過英語)。走班分層就是上英語課時,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級,1層的學生到1班去上課,2層的學生到2班去上課,C層的學生到C班去上課,英語課結束后再回到原來的行政班級。班內分層就是在一個班級內根據學生的情況把學生分為1、2、3三層。學生們有權選擇并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教師應認真聽取學生們的意見,共同協商他們適合于哪一層次,1層,2層或3層。Armond提出教師們應多和學生們協商并且確保協商的結果得以實現。只有通過協商,學生們才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因而變得更加積極。學生們的分層并非一成不變,教師應注意學生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鼓勵他們步入高一層次,即3層到2層,2層到1層。同樣,如果1層或2層的學生感覺學習有困難,也可以勸他們到2層或3層。當然,“升”或“降”都要和學生本人商量,要讓他們知道“高”或“低”層次對于他們也許更適合。羅杰斯特別強調教師要熱忱地對待學生和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以便建立師生間相互信任關系,使教學獲得成功。
2、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按照學生的英語程度將其編定為不同層次,就是要盡量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使他們都能在現有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因此,教學要求、教學目標也應該體現適度性原則,相應地分成若干個層次。分層教學著眼于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個性差異,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指導,使各類學生在現有的學習基礎上,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將教學目標分為1、2、3三個等級,使1、2、3三個層次的學生都處于“跳一跳,摘個桃”的學習狀態。分層教學中的目標分層應包括基礎性性目標,提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對于1層次的學生,教師應選擇發展性目標,教學方法主要以啟發式為主,輔之以發現法,培養自學能力,且要從量中求質。同時,對于1層次的學生,還應增加部分課外內容。不僅要求其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還要爭取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且在運用能力上應有更高要求。對于2層次的學生,教師應選擇提高性目標,但要向發展性目標靠攏。要求學生達到大學英語大綱三級要求,通過三級考試,爭取通過四級的考試;3層次的學生起點低,基礎差,而且大多數學生對學習英語喪失了信心,所以,教師應選擇基礎性目標,但鼓勵他們向提高性目標靠攏,讓他們有跳起來摘桃子的成功感。不必強求他們通過三、四級考試,但學完三個學期后要求其達到《基本要求》中規定的2級的要求,而且必須通過校內組織的學業考試,鼓勵其向更高標準沖刺;當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可望而又可及的時候,他們學習起來才會感到有奔頭。否則分班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沒有太大實際意義。
3、教學過程進行分層設置
考慮到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應不一樣,這在教學過程上應有所體現。在走班分層中,起點低的班級,課堂教學應以教師授課為主,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課文展開,教師在講解疑難點時借助中文會多一些,而課后學生自行學習的內容量不大;程度中等的班級,雖然課堂上仍以教師講授為主,但要求學生參與的比例增大且課外閱讀及自學的內容逐漸增加,教師的中文解釋會少一些;程度稍高的班級,則應當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授課為輔。課堂教學活動中更多是學生自己在動口、動眼、動腦、動手,運用英語來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要多提供一些合適的學習資料,多布置些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4、評價分層
測試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法。測試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掌握的情況,幫助他們確定今后教學的方向和重點;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自己學業進展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便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測評標準和測評方式應當與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相適應,才能起到促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各個層次的班級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測評標準和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劉 ?潔.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實踐與探索[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05).
[2] 葉 ?盛.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之探析[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9(04).
[3] 劉 ?克. 高職英語分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遼寧高職學報,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