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茵+馬靜楠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加快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客觀要求。作為培育應用型創新人才重要因素的創新文化,其構建順應經濟發展需要,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內在要求,為應用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但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文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從多個層面探索一條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實際的創新文化之路。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創新文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1-0167-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應用型本科院校承擔著為國家,特別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創新人才的歷史使命,而激活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正是完成自身歷史使命的深層次內涵。如何探索一條引導師生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創新文化之路,已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一、創新文化的內涵與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人才培養
(一)創新文化的基本內涵
一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人類文化的變遷史。一般來說,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從廣義上說,文化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區別和聯系,它表現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及其達到的程度與方式;狹義的文化,則專指人類的精神創造及其結果,如文學、藝術以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是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包括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宗教、政治、道德、藝術等領域[1]。本文論述的創新文化屬于文化概念系統內的一個子概念。創新文化就是與創新有關,崇尚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意識、鼓勵創新活動的價值觀念、制度創新以及人文精神等多種文化形態的總和[2]。創新文化作為文化子系統在層次方面主要包括創新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三個層次,其中談及最多的是創新制度文化和創新觀念文化,本文提及的創新精神、創新理念、創新思維等均屬于創新觀念文化。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
1.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本科教育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教育類型。在教育定位上它有著本科教育的共性,但又有別于普通本科,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都突出應用性、實踐性和技術性。其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既不同于傳統本科院校培養的研究型、學術型人才,也有別于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專門型、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是具有廣闊的工程科學教育,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寬闊知識面、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3]。培養的是面向區域建設、面向產業發展和面向企業需求的運用知識解決生產管理一線實際問題的“現場工程師”。總體而言,應用技術型教育強調的是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同時還強調面向地方、服務基層這一根本任務,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
2.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的特征。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創新型人才是立足于現實而又面向未來的人才,應具備博、專結合的較為充分的知識儲備。具備以創新能力為特征的、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主導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獻身精神等。
創新是各種不同層次的人才都應具備的核心特征,應用型教育因其辦學定位目標上的獨特性也決定了其培養的創新人才在具備創新人才的普遍特征的基礎上還具有自身獨特的定位和特質。應用型創新人才要具有:(1)較強的應用技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側重于對應用技術創新的思維和能力的培養以及對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運用推廣。(2)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強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區別與其他人才的一個重要能力特征。(3)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身體素質。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所從事的大都是生產一線的工作,常常面對實際工作中的設計、規劃、決策及應用和運作,其中的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依靠團隊的協作。(4)扎實的專業業務素質和較為深厚的工程學科基礎。可見,創新型的應用技術人才是具有一定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在實際應用領域和行業領域提出創新理念、提供思路、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構建創新文化的必要性
1.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客觀要求。面對當前經濟增長新常態,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產業要升級,關鍵是勞動力結構要升級,勞動者價值創造能力要提升。”[4]作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是要加快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就是要培養直接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建設的應用技術型創新人才。這是當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結構的客觀要求。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新人才培養顯然已無法滿足新的經濟形勢需要,高級應用人才嚴重短缺,加強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新常態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
2.培育創新文化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內在要求。以往當我們談及創新人才時往往會想到那些掌握高精尖知識和技術的拔尖創新人才,但事實上,創新人才是有不同層次的,實際應用領域同樣可以培養和塑造具備很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創新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應用型本科教育,強調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創新性和實踐性,這與創新文化建設的內涵不謀而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講,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求的不是知識的全面系統,而是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從教學定位上看,應用型教育要求突出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應用轉化能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都要體現創新。
3.創新文化為培育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厚土壤。國家發展迫切需要大批應用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文化的孕育與熏陶。首先,創新文化具有引領功能。從現代大學發端的歷史起,大學就承載著傳承創新知識的使命。而創造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的創新過程。其次,創新文化具有熏陶作用。可以說一所學校的文化氛圍和傳統,甚至是比課堂教學更能體現育人功能。再次,創新文化是一種價值導向。科技創新活動無時無刻不經受各種利益的沖擊和誘惑,如何保證科技人員免受侵蝕,創新成果為人類造福,都需要創新文化給予正確的價值導向。
二、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文化的反思
應用型本科院校多為地方院校,成立時間短、歷史積淀少,創新文化氛圍不濃。在創新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定位不明確,工具理性泛濫、創新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定位趨同,缺乏獨特的創新文化理念
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國范圍內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出來,各院校所設置的專業差別不大,一種普遍現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計算機、機械等專業,幾乎所有的院校都辦。有的院校雖然辦的是應用型本科,但辦學模式和辦學理念上都向高水平大學看齊,造成盲目攀比、同質發展,甚至導致高等教育分層體系上的實質混亂,應用創新人才的實踐性、應用性的特色沒有凸顯出來。創新文化建設沒有在自身目標定位、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傳統特色中尋求文化建設的有利依據和支撐,創新文化定位不明。
(二)工具理性泛濫,創新文化精神式微
面向市場、服務基層、就業導向的應用型本科教育一心專注于實用化、工具化的發展模式,學生更多強調為“有用”人才,缺乏精神超越品質的教育制造了大量“單向度的人”,制造了大量沒有精神自覺意識、沒有物質動因便難以產生奮斗精神的不自由的奴隸[5]。學生在校園里以“有用”“實用”來衡量和培養,造就了如同生產線上生產產品一般的“學生生產活動”。創新文化精神在這種工具理性下簡單等同于了一般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文化的塑造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終生學習的能力,而是只將其視為促進就業,與社會對接的工具,創新文化本身被工具化了。
(三)機制不健全,創新文化氛圍不濃
一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行政化傾向。官僚化氣息和官本位思想比較嚴重。大學內部的教學科研活動本應體現學術自主性和松散性,但目前許多院校仍受行政制約較多。另一方面,教學方式單一,往往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欠缺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難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探索的意識。第三,沒有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師生的參與意識不強,科研激勵不夠,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整體水平不高。第四,與企業和一線之間尚未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師生真正接觸企業一線的機會不多,很難培養學生創造新方法、新理論的創新能力。
(四)物質文化建設無法滿足創新文化建設需求
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物質文化建設受到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各種硬件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園內的各種人文景觀、校史館、展覽館等起到文化傳承創新的設施還不完善,同時物質環境文化中還未能很好地體現出創新因素,尚未起到激勵創新的功能。各種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實驗室、實訓場地,有的因資金不足建設還不完善,有的存在實驗實訓設備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五)缺乏引導創新的教師隊伍。
我們的教育期望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那么教師本身首先就應當先具有創新性。“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對于學生創造性的發展無疑是一種近乎災難的障礙”[6]。當前應用型本科教師隊伍還不能適應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理論功底不足,創新創造意識不強,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與時俱進、孜孜以求的精神,實際操作能力也不能與企業、實訓基地直接對接,離創新型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還有差距,課堂氣氛沉悶,教學內容與社會脫節,均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文化的建構途徑
(一)塑造鼓勵創新的精神文化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一類獨具特色的辦學類型,其精神追求和辦學理念應既體現大學精神的普遍性,又彰顯自身的獨特性。一是要營造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尊重師生的學術自由,鼓勵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倡導富于挑戰的批判精神,培育允許失敗的寬容精神,鼓勵師生在科學實踐中發揮想象力、提出創新觀點,激發參與科技創新的興趣和動力。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地域優勢、行業特色、學科特色,塑造獨具特色的創新文化。首先要善于吸納行業文化特色。通過開設一些與行業文化相關的課程,舉辦行業文化宣傳周、行業文化節等,形成行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對接。其次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設置在地級城市,要通過挖掘、整理、開發獲取地方文化的潛在資源,豐富自己的大學文化內涵。再次要突出學科特色。要面向社會和地方特色構建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使學術研究活動、學科專業建設更多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結合。
(二)建立激勵創新的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方面要對校園整體布局、建筑風格等物質設施進行合理規劃,使之體現出院自身的文化特色。要將創新要素巧妙地融合于學校物質環境之中,如建筑風格、主題文化、建筑物的命名等。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科技創新資金和物質支持,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保障。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應當劃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競賽活動,同時也應該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拓寬經費來源渠道。
(三)構建保障創新的制度文化
要建設蘊含旺盛生命力的應用型創新文化,必須構建有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制度體系。一是注重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建設。要積極推進學分制、彈性學制和導師制,推行主輔修制,雙專業制和多項技能等級證書制等;深入推行模塊化培養、自主選擇模式,積極推進評價方式多元化,全面科學評價學生綜合素質。二是建立科學的教學內容和完善的課程體系。面向行業企業,將應用技術領域最新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轉化到教學中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應用領域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方法。三是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制度和體制機制建設。制定鼓勵創新的制度措施,設定創新能力學分認定、大學生科研創新獎勵等,加強實驗實訓、創新基地制度建設,推動科研協同創新。
(四)建立引導創新的教師隊伍
一是要加大教師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如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7]因此,要為教師搭建良好的創新平臺,鼓勵教師搞科研,特別是要鼓勵教師在實踐應用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學生的創新研究做榜樣。二是要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通過不斷將現有教師送到生產一線或聘請企事業單位技術骨干為兼職教師,達到提高教師工程技術背景和一線實踐能力的目的。
(五)搭建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
加強各類創新科技活動是校園創新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加強精品社團建設。鼓勵和支持社團開展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整合和人財物的支持,促進社團建設精品化、品牌化。以社團為依托組織開展各種創新氛圍濃郁、科技含量高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走出去參加各類全國性、跨區、跨校的競賽活動,如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大賽、機械設計大賽、挑戰杯等等。積極構建創新實踐基地,以基地為平臺開展各種創新實驗、科學研究、軟件開發、創新競賽等,實現學生課內課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馮輝.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
[2]侯長林.技術創新文化——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培植的生態基礎[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潘懋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4]唐景莉.聚焦地方本科院校轉型(1)創新驅動:人才培養格局促變陣[N].中國教育報,2014-10-20.
[5]徐飛等.文化的力量中國大學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路[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夜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7]黃光揚.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支持系統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