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光
摘要:隨著北部灣開發的不斷推進,中職院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個難得發展機遇來整合教育資源,調整人才的培養戰略,改革教學模式,大力推進中職院校和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
關鍵詞:北部灣地區;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教學設計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校企合作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共識,本文分析了當前校企合作模式下進行生產性實習的現狀,提出了新的建設途徑和方式,以及有效運行管理機制,有利于提升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效果,真正達成校企合作的目的。
一、實施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可以形成了合理的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合作辦學,能夠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并且能根據行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實際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所培養的學生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2)能夠促進教學內容的改革。職業教育是密切聯系社會經濟實際的教育,必須改變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思想。企業的參與使課堂教育能夠隨時反饋職業技術、技能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注重課程建設的實用性和前瞻性。(3)能夠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開展實踐性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要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專業課實踐教學比例可達到60%,盡可能地將實踐性教學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全過程,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逐步向“以學為主”轉變。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演練才能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4)為學生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一所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為社會所歡迎,是衡量該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學校與企業間構建了一種良好的關系與聯系通道,為畢業生的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特征
(1)實習項目的真實性。生產性實習是以真實項目驅動的實習過程,必須體現“學做合一”,實習目標即企業的生產目標,實習過程即企業的生產過程,實習結果是能生產一定的產品。(2)實習過程的職業性。實習的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一致,實習車間具備產品生產的功能,按照企業真實的工序流程、管理模式建成類似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能生產產品并產生經濟效益。(3)實習管理的企業化。學生進行生產性實習期間,嚴格施行企業的管理模式,按照企業生產的工序流程來布置工作任務。在實習中學生的身份就是企業的“工人”,所有要求特別是加工產品的要求必須嚴格按企業的標準進行。
三、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建設途徑
當前,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雖逐步在推進,但多是以參觀性實習或消耗性實習為主,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嚴重脫節;從利益的最大化角度考慮,即使允許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生產性實習,也只有優秀的學生參與,這樣生產性實習的覆蓋面很小,這種實習方式無法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發揮生產性實習的作用。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產性實習可采取以下建設途徑:①來料加工。學校利用現有設備,承接校企合作企業的各種產品加工業務,學生在實習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生產和實習任務。這種生產性實習學校的主動權最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保證,當然實習的效果也是最好。②引企入校。學校提供場地,引入相關企業進入實習車間,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和學生實習,學生在實習的同時根據情況可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當中,真正實現“學做合一”。③頂崗實習。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第三年到合作企業頂崗進行生產性實習,使學生完全履行其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擋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戰性。④訂單培養。合作企業與中職學校開設“訂單”班,校企雙方簽訂人才培養訂單協議。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制訂教學和實習計劃,由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并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并選派高級技術人員或培訓中職學校教師到學校組織生產和實習。
四、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方式
(1)工學交替。學校學習和生產性實習交替進行,可以擴大學生參與面,進行多工種的輪換。同時要與其它實習、實訓形成互補、形成系統。(2)穩步推進。選擇部分學生先進行試驗,積累一定經驗后再逐步擴大學生參與面;讓企業逐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大膽改革,積極倡導項目式、過程式、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3)按學生層次分類進行。可以將學生分層次,參與各項相關工作,根據學生各自的能力情況安排工作崗位,如,機床操作水平好的學生可以直接進行生產加工,能力較弱的學生讓其參與一些簡單工作慢慢適應(去毛刺,清洗、裝配工序等),這樣不管學生能力如何,都可以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在真實的企業環境里鍛煉自己。
五、建立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運行管理機制
要想中職學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有序運行,并達到理想效果,就必須有系列的政策、制度、管理等作為依托和保障。①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機制,確實發揮政府在資助、評估和協調三個方面的主導作用;二是建立市場導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驅動機制,提升中職學校綜合實力,增強對企業的吸引力;三是建立互惠共贏的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機制,發揮校企合作雙方人才培養的優勢;四是建立持續發展的校企健康合作約束機制。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生產性實習的系列制度。一是除了對資金、設備、場所、人員、項目管理等做出約定外,還必須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明確校企雙方對人才培養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企業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時間、多少項目用于學生實習和頂崗實習。二是要建立健全實習基地內部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校企雙方管理人員的交流溝通機制,落實機構和人員,明確職責,保證教學、實訓功能的實現。三是成立由實習生代表、家長代表、企業代表和校方代表組成的“生產性實習管理委員會”,明確規定雙方的責、權、利,比如:制定校企雙方相互監督制度、實習基地管理制度、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勞動管理制度、學生實習期間違規違紀管理制度等等;協調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別是學生生產性實習期間發生的問題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護學生合法權益。四是對一定時間內無法提供一定項目、工種供學生實習的,先給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經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終止與企業的合作。③構建適應生產性實習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大膽改革和調整,積極倡導項目式、過程式、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生產性實習的要求;加強生產性實習前的集中訓練以及仿真實習、模擬實習,縮短適應生產性實習的時間;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溝通,優化實習項目,體現實習內容的典型性、遞進性和完整性。
總之,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也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校企合作作為政府主導推動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中等職業學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學校的重要特征。通過校企合作,推動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為學生到企業實踐提供條件,校企合作共同開創示范校建設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黃迎新 關于校企合作的幾點思考.中國培訓,2006,(12).
[2] 馬樹超.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求是雜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