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光 周喜濤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分組學習為理論基礎的思維式教學并不常見。大概是因為其中的程序較為繁瑣,對教學過程的要求比較高,因此,不敢輕易地在學生中間進行嘗試,本文是以分組學習的方式作為探究點,對小學教學如何利用分組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等等進行探究,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組學習;思維對話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它的邏輯性,可以為思維的縝密性奠定一生的基礎,因此,在中國教育的發展史上始終被定義為主課教學。新課改之后,關于小學數學的觀點和理念層出不窮,教學第一線也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但是,就目前的研究和實踐現狀來看,大部分一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分組對話式教學的優勢,因此,對于它的應用并不普遍。
一、什么是分組學習思維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分組學習思維對話的教學方法是比較重要的,但是,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對此并沒有理念上的重視和行為上的實踐,因此,整個理論界對于它也是一種半擱置的狀態,并沒有更多具象的定義。本文總結的定義更多是從各個文獻中的只言片語中概括而來。
首先,分組學習思維是建立在教師與教學內容的對話之上的,教學內容作為小學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媒介,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保障,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確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溝通質量,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其次,分組學習思維是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學習的對象是小學生,因此小學生必須和教材建立一種聯系,這種聯系的深淺在于小學生日常的生活經驗、思維能力和學習經驗,也就是說,學生是不是能夠將之前舊的知識和現在新的知識相聯系,并重新構建知識框架。
分組思維學習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完成的,教師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學生在其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些都需要思維的參與。有的時候,教師為了更加充分的發揮思維的作用,會利用各種方式去訓練學生的思維,這些思維方式可能是傳統的,也可能是創新的,但不管怎么樣,與學生的溝通越充分、越全面,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各自作用的發揮就會越充分,另外,良好的溝通還會使師生雙方增強對當前學習內容的達成的信心。學生的學習會更加有興趣,教師也可以獲得比較直觀的經驗。分組學習思維可以完成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對多,學生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可見在形式上就要豐富很多,因此,抓好學生之間的碰撞點,更有利于激發和生成課堂效果。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因為一個基礎知識點進行詳細而熱烈的討論,從而更好的理解知識,這是一種獲得正解的好辦法,教師只需要在對話之初列出討論的主題,課程的內容、重點與難點,其他的大可放手交給學生們去做,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二、分組學習思維的方法
1.情境教學法
小學數學教師采用分組學習思維的方法本身對于教學方法就是一種創新,運用的恰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就是一個恰當的辦法。
例如,我們在進行《米、分米和厘米》的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那些不同長度的東西,親自動手量一量,說一說自己在量的時候的感受,然后分小組討論,米、分米、厘米的適用情況,在全班交流階段,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小組來說一說測量的東西和運用的單位,加深知識的印象,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自主學習法
分組學習思維教學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進行分數的教學時,首先讓學生進行自學,了解到分數的概念之后,讓學生利用工具自己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分數表示,組長對每組負責,按照小組編號進行主講,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組得到的分數,是怎樣得到的?讓學生在進行表述的同時,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分數的熱情,給與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學習的空間。
另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實實在在的讓學生進行小組的合作交流,不能是流于表面,進行完小組的合作學習之后,組內成員之間要進行互評,在全班交流之后,又要進行組評,這樣看來,雖然步驟有些繁瑣,但是可以實實在在的驗收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而且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后,學生掌握了規律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養成了反省和完善的習慣,教師的指導也就會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
三、結語
任何知識的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轉化成可以在生活中實際運用的能力,分組教學思維建立的依據是生活,可以說,它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學生經過一來一回,可以很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大量的運用到實踐中,其理論體系才能豐富,理論與實踐的互相結合,對于新的教學模式從實驗性質到全面推廣而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電芝主編.小學數學學與教的策略[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趙冬臣.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