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艷
摘 要: 興趣是英語學習的關鍵,只有有效地開發學生的興趣,才能積極有效地調動學生英語學習潛能和效率,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持久性。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興趣教學 積極有效
1.文獻綜述
興趣是人想熟知某種事物,積極接觸,力求認識,積極探究和參與事物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對客觀事物需要的一種情緒色彩的表現。大量心理研究表明,興趣可以使人的感官和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能夠最佳地接受教育信息。早在十九世紀,俄國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烏申斯基就主張: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活動的積極性、自覺性和掌握知識的持久性等確定教學方法,同時要充分注意學生的興趣。
一些國內外研究文獻也顯示,今后一段時間內,外語教育發展將呈現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趨勢。這一理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制訂學習計劃和選擇學習內容,使個人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225—227)。胡春洞在其《英語教學法》中闡述:智力因素包括思維力、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語言基礎知識、語言基本技巧、言語基本技能和學習能力發展的基礎。“成功的外語教學規律之一,就是語言能力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胡春洞,1990:16)。燕國材在其“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文中說道:“如果學生具有高度的學習熱情,就會津津有味,不知疲倦地學習。”(燕國材,1985,144)章兼中編寫的《外語教育學》一書論述了外語積極學習理論,即最大限度地開發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章兼中,1992)。Krashen指出:“課堂教學的作用是給學習者提供語言交流機會,而不是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語言符號,只有交際化的教學才能使學習者感到所學內容有趣且言之有物。”(錢曉霞,2002:21),更是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
2.興趣教學的意義
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就能表現出積極性和自覺性,身心就會產生愉悅。研究表明:“當人的心情愉快時,腦垂體就會在內分泌系統積極進行新陳代謝活動,新陳代謝加快,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暫時神經聯系順利建立,并使舊神經聯系活躍,這時人們的情緒處于積極狀態,思維敏捷,工作效率高。”(李亞林,2002:35)。
2.1從生理的角度看,興趣教學是符合人的生理的發展的。
“某一外界信號能否有效地輸入,一方面是大腦神經網絡中解碼結構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觀意識的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神經——體液的雙向調節,控制大腦覺醒水平的方式實現的”(俞建華,教育研究,1992(10))。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外部事物的探究具有很大的影響,甚而影響人的生理機制中的解碼功能的利用和發揮。從這一角度看,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進行興趣教學法必須研究的中心課題。
2.2從心理角度看,興趣教學法是遵循青少年心理發展特征的。
列寧曾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由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學生的學習是“感覺—思維—創造”的認知過程和“興趣—情感—意志”的意向活動的有機統一。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是學生認識過程的必經之路。興趣教學法正是抓住認識過程中“直觀—抽象—實踐”的脈絡,以教具、簡筆畫、幻燈、電影、錄像等直觀手段營造氛圍,引出教學內容,然后用深入淺出的語言進行知識的傳授,使認識完成從直觀到抽象的上升,最后用表演(專門設計或即興)、角色替換等形式完成抽象思維到實踐的運用過程,這是符合認知規律的。
2.3從教育學角度看,興趣教學法是培養、利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智力因素的發展。
學習的成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促成的。智力因素指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本身;非智力因素則指動機、情感、意志、興趣等個性心理品質。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教育作為一種外部力量,能否作用于學生,是以學生的本身條件為轉移的。當學習主體在心理上形成了對語言學習的需要時,這種需要就能夠促進主體有效地記憶和掌握學習內容。一旦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比較容易達到學習的目的。
2.4從教學原則來看,興趣教學法是對啟發性和直觀性思想的具體貫徹。
根據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教學應注重的是“啟發”而不是“灌輸”。啟發性原則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啟發式教學不僅能完成語言的教學,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力和創造力。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符合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有用之材。
直觀性原則的提出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Comenius)說:“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放到感官的跟前。”(教育大辭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卷,P.196)貫徹這一原則就是要“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恰當選擇和使用各種直觀教具、直觀方式;使用教具時,語言指導與氣氛思考相結合;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對直觀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卷,P.197)。
3.研究的難點及對策
3.1怎樣把短時興趣變成穩定興趣。
根據保持時間的長短,我們將興趣分為短時興趣和穩定興趣兩種。學生的興趣具有范圍明顯擴大和不斷分化的特點,因此,易于轉移,容易在短時間內消失。同時,它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自覺性。只要教師能夠在把握教材、分析教法和學生實際的前提下,在教學中揭示矛盾,利用精心創設的情境,引出教學的重、難點,引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的興趣長期穩定下來,并使它有所集中,進而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
3.2怎樣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有威信的老師能夠喚起學生對學習的特殊興趣。”(任秋萍,2001:67)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具備良好的素質,除了為人師表,成為學生心目中做人的楷模外,其教學態度的嚴謹和探求知識的熱情,以及掌握知識的淵博、使用英語的嫻熟,對學生有著極大的感染力。“教貴情深”,教學藝術的魅力在于感情的運用,師生情感的交流,能營造一種理解、信任的氛圍,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熱愛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尊重、愛護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多鼓勵表揚,忌諷刺挖苦,這樣,學生就會信任老師,有學習的愿望和決心,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4.采取的措施及目標
4.1運用多媒體教學,多渠道地拓展教學手段。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大學教室相應配置了電腦、投影等教學工具,通過聲、像、光、影的傳播,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感官刺激更為強烈,更符合學生興趣的開發。
例如,在給學生上“The Battle Against Aids”(——摘自《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一冊Unit5中的Section A)一課時,為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生動活潑,我從網上選取了一些圖片,并配以相關的英語報道,其中包括:中國加快采血控制(China steps up blood collection control),毒品的危害(the damage of drugs),河南省文樓艾滋病村(WenLou AIDS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一夜情的后果(the consequences of one-night love),艾滋病斗士高耀潔醫生(AIDS fighter GaoYaojie),中國艾滋病大使濮存昕(Chinese AIDS ambassador PuCunxin),美國跳水王子洛加尼斯的故事(the last dive at the Olympics),并介紹他的網站(www.louganis.com),總統布什對艾滋病的投資預算(AIDS funding budget),雞尾酒的治療方法(patent sours AIDS cocktail),以及預防艾滋病的方法(the methods to prevent from AIDS)等。這些材料結合國內國外、著名人物、身邊事實,配以多媒體教學,多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了艾滋病的危害,使學生在受到視覺、聽覺震撼的同時,得到知覺上的很大提高。
4.2深入淺出的語言技巧。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教師要注意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所要傳遞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把知識變成有序的、多層次的智慧,在課堂上用生動淺顯的語言傳遞給學生,用啟發興趣的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戰勝困難,主動地吸收信息,再將吸收的信息內化為自身的智慧,包括幽默語言的運用、聆聽英文歌曲、排演課文、做游戲、講故事、多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
4.3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與好奇心。
信心(confidence)是成功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而不要責難與批評,與此同時,教學手段要由淺入深,結合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倡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樹立對事物的好奇心。
4.4課余增加與學生的接觸。
大學英語由于課程的原因,一般課時偏少,師生之間感情交流不多,比較陌生。教師可采取多種途徑彌補,如E-mail的運用,作文的悉心批改,英語角的熱心參與,不定期的促膝談心等,利用一切手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這一切對于遠離親人、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更具有親和力,更增添了英語學習的樂趣。
4.5課本教材與輔助材料相結合。
在聽力課中,多結合使用一些國內外出版的最新資料,如美國之音特別英語節目播出的New Dynamic English,VOASpecial English News,Short Stories,以及教學光盤如Family Albumn USA,Hello America等。
5.結語
英語興趣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愉快有趣的教學環境,既轉變了學生興趣,又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促進了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想學”的轉變,為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實踐證明,英語興趣教育模式既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又遵循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規律,值得借鑒學習。
參考文獻:
[1]鄭樹棠,衛乃興.關于大學英語課培養語言能力等情況的研究[J].外語界,1996(4):17-23.
[2]李亞林.英語教學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OL].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1):35.
[3][4]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卷:196,197.
[5]外語教學與研究[J].北京外國語大學,2002(3):225-227.
[6]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6.
[7]燕國材.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A].華東六省一市教育學院協作選編.教育學文摘[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144-147.
[8]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108.
[9]陳美瓊.淺談英語如可進行優化教學[EB/OL].http://www.pp369.com/L10/53.thm,2002-01.
[10]Ellis,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