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蓮
[摘 要]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結合理論研究,并立足于當前初中數學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提出培養創新能力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創新能力;現狀分析;實施策略
新課程強調初中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如何理解創新能力?初中數學教學體系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如何?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這些問題,筆者結合對創新能力的理解,立足于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實施策略.
初中數學教學視角下對創新能
力的分析
1. 初中數學創新能力的含義
初中數學教學體系的創新能力應該是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在經歷數學學習和教育后,能夠自主發現、認知有意義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思維,并掌握其中規律的一種能力. 創新能力的特征是求異求新,其實質與核心是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所體現出的創造性思維.
2. 初中數學教學與培養創新能力的關系
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學生提升數學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時數學教學又是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平臺,兩者之間關系密切,是學生能力發展、素質提升的不同側面.
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創新能力
發展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在于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初中生而言,興趣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初中生對外界充滿好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當學生第一次遇到方程組、函數等知識時,學生就表現出這樣的心理傾向. 因此,如何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
愉悅歡快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而這一環境的營造需要教師改變嚴肅的教學風格,要求他們放低姿態,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積極參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激活課堂氛圍,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并積極進行解答. 同時,以幽默風趣的話語來活躍課堂氛圍,以生動形象的方式來解答教科書中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
2. 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當學生在寬松的學習情境下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見解,同時對其進行中肯的評價和善意的鼓勵,由此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樹立他們積極創新的信心,進而有效提升他們勇于創新的主動性.
例如,筆者在一師一優課平臺上發現有個教師執教“勾股定理”這一內容時,創設了有趣的情境,營造了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同時又讓學生充分參與,一開始便讓學生有成就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和參與課堂的熱情.
情境設計:每組(兩名)同學發30根木棒,請同學擺出直角三角形.
學生活動:借助三角板的直角,先拼出長分別為3和4的直角邊,再拼上斜邊5.
設計意圖 設計拼圖游戲,開課階段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并預設了PPT,截圖如圖1~4.
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鍛煉他
們的創新思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對他們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這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關鍵. 學生初中數學學習的問題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習過程的問題,這主要指課前預習、課堂學習以及課后復習階段的問題,處理這些問題不僅要求學生主動學習,更要求學生主動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并積極參與課堂訓練,同時與學生彼此合作,最終達到創新思維的提升;二是學習方法上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如果學生自我封閉,不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那么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方法上存在怎樣的缺陷. 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對創新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1. 提升學生參與創新的熱情
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從而強化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達到鍛煉他們創新思維的效果.
2. 引導學生參與創新實踐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實踐活動,進而增加學生對創新活動和創新思維的體驗,積累相關經驗,為他們自主創新活動的進行奠定基礎.
3. 提供學生積極創新的機會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因在于學生參與的機會不多,他們的學習被限定在課堂,限定在數學考綱以內. 對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主動創新的條件. 例如,編寫凸顯多樣性和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打破原有的思維框架,以更具獨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來分析和處理問題,發展創新能力.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無理數”這個概念時,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創新的機會,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借助一個情境,借此創新、生成多個問題,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促進思維創新.
情境(PPT投影):現在有兩張完全相同的邊長為1的正方形紙片,如果將這兩個正方形剪開,如圖5拼成一個大正方形.
由這個情境出發,設置了如下2個問題.
問題1:拼接得到的那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問題2:拼接得到的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設計意圖 從問題的設計來看,“問題1”的起點相對較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很快發現這樣的拼接面積不變,于是得到拼接得到的大正方形的面積為2. 學生在解決問題(2)時,思維卡殼了,也正是思維卡殼了,學生會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的辦法,進行各種嘗試,思維由此創新向外發展.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思考到如下幾個問題.
生成性問題1:能不能估計邊長大約是多少?
生成性問題2:能不能準確地表達邊長?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嗎?
生成性問題3:應該用什么數來表示呢?
整個探究的過程,雖然經歷了挫折,但是探究欲望和問題意識都被有效激發,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鍛煉學生的協作意識,培養創
新人格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鍛煉他們的協作意識,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創新人格. 學生的協作意識包括學生相互幫助、彼此合作、取長補短的意識,這與創新人格的容納性、靈活性和主動性互為補充. 教師要為學生相互協作創造條件,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相互協作,從而讓他們在相互協作中學習數學知識和方法,同時也讓他們在彼此的交流和討論中產生創新的火花和思想.
初中生在協作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當學生以協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數學問題探究、發展創新能力時,教師要積極予以方法性的指導,幫助學生以更加科學和高效的方式開展協作活動,從而在彼此幫扶中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學習“相似三角形”這部分內容,如果我們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即使當時記住了,課后很快也會忘記,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著設置問題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積極展示.
首先,預設問題:在△ABC的邊AB和AC上分別取一點D和點E,如果要使△ADE與△ABC相似,應該再加一個什么條件?
然后,各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教師積極巡視,合理把握學習小組內部學生討論的時間.
接著,視學生討論的情況,將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具有“特色”的小組派代表和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討論成果,這是展示的過程.
最后,由其他小組的學生對前面學習小組代表展示的成果進行評價、補充,師生一起總結出規律.
從實際效果來看,這樣的協作學習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針對開放性的問題進行討論時,他們不同的切入點將有助于彼此訓練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鼓勵學生在彼此交流中激活思維,進而多角度地審視問題、探討解決方法,這樣將有效拓展學生認識問題的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