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麗
【摘 要】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天的學習,而且更加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發展。教師要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指導策略
小數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要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新課程背景下的小數課堂教學,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自主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自主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掌握數學思維法則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教師指導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認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應重視發揮學生參與、學生主動學習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習。自主學習對于學生而言是不聽命、不依賴于別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刻苦鉆研的學習精神,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作為小數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用科學的方法促進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使之成為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同時需要認真準確地解讀教材,把握教材,引領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他們創設開放的學習空間,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
二、教師指導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策略
1.明確學習目標。數學課堂教學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需要明確學習目標與學習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教學《分一分(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已認識了整數和小數,教師可以開門見山地提問:“關于分一分這個內容,你想學習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后,再引導學生梳理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轉化為學習目標整理為:(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2)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3)學會分數的讀、寫,從中感受分數與平均分的內在聯系。學習的主體地位,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促使學生在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的指引下,親歷質疑、解疑的探究過程,并嘗到個體成功的喜悅,進而形成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自主學習的效果。
2.創設開放空間。數學課堂教學越是有開放的空間,就越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以生為本,以學為本,是教師要把課堂有限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開放的時空,鼓勵學生自主地看、說、做、想等多方式的學習。小數課堂教學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時空,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中引入整理房間、購物、參觀游樂園等情境,讓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靈活選擇信息,解決問題。二是采用多種活動形式,如組織學生進行操作實驗、獨立探究、大膽猜測、驗證推理、合作交流等形式。三是鼓勵學生采用個性化的策略,學生由于生活背景、知識水平、思考角度不同,解決問題時,不同學生往往會采用不同的策略。四是要拓展課堂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空,網絡資源等使教學達到最大的效度。
3.注重探究過程。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呈現豐富的題材、可選擇的信息、開放的問題等,為學生創設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教師不應將精力放在指導學生套用公式計算上,而應重點組織學生探究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公式的形成過程:教師可先呈現一個長方體以及其展開圖,引導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含義,認識6個面的特點。接著,讓學生將長方體與其展開圖相對應的各個部分涂上相同的顏色,了解長方體與展開圖的各個面的對應關系。最后,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通過具體實例驗證自己的方法。
4.關注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需要,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品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如在教學《森林旅游》時,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活動,活動前,學生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長,自報角色,如會表達的擔任“推銷員”,計算功底好的擔任“收銀員”,組織能力強的擔任“管理員”;也可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弱項能力,如讓生性膽小的做“推銷員”,讓平時粗心大意的學生做“收銀員”。這樣的活動,既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親歷購物中的“買賣”活動,加深對元、角、分與小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應用,又為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增進了相互間的溝通。
三、提高小數課堂自主學習效率的建議
1.喚醒自主學習強烈意識。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教師對學生有積極地態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經常用語言、手勢等方式進行鼓勵,學生就能盡情地表現自己,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從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潛力,用內心的體驗與行為參與到學習中去。所以,教師可在設計教學活動內容時,盡量讓學生的成功多于失敗,成功時及時給以表揚和肯定,培養他們對成功經驗的重視,失敗時不輕易責怪學生,幫助他們分析、查找原因、積累經驗。
2.創設良好自主學習條件。研究表明:在小數課堂教學中,如果精心設計一個恰到好處的教學活動,就會出現一個學生學習的理想狀態,喚起每個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思考的學習積極性。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得好:“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小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眼光對學生的解答作出判斷,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問題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結論是如何歸納得到的,提供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3.創設更多動手實踐機會。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數學知識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提高自主學習效率,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經常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智力活動,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有效。如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認識》內容時,教師應要求每個學生拿出長方形木條,拉一拉,認真觀察長方體長。寬,變化,及每個角的特點,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數一數,逐步抽象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邊,角的特點,并進一步引出高的概念。
【參考文獻】
[1]馬春玲.《都市家教月刊》,2015(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