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 要:體育訓練對于學生的整體體育素質意義重大,而體育老師對于體育訓練效果的強化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因此,學校對體育老師的培訓機會必然要穩中求升,使老師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現代體育教育形勢及理念,從而針對體育訓練這部分內容做出教學上的戰略調整,使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都符合社會教育的發展要求。體育老師的培訓力度得以提升,老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才能得以提升,體育訓練的效果才能強化,學生的整體體育素養才能提升。
關鍵詞:初中體育;訓練效果;培訓力度
一、影響體育訓練效果的因素
1、體育課課時仍然較少,體育訓練機會大大減少。目前,很多初中學校都為學生能夠順利升入高中做著非常充分的準備。因此,學校及老師格外注重學生文化課的學習。這樣,體育課的課時往往設置得很少,致使老師帶領學生進行體育訓練的機會也就逐漸減少。最終,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壓力反而得不到應有的釋放。
2、理論與實踐銜接效果欠妥,降低了體育訓練的效果。體育訓練必須要有良好扎實的體育訓練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否則非常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因此,初中體育訓練往往缺乏理論知識的指導,致使體育訓練在沒有理論指導的狀態下,發揮不出預期的效果,不利于學生體育素質的提升。
3、示范動作不標準,影響體育訓練進度。體育訓練往往需要借助老師的技術動作,因此,老師的技術動作必須標準規范,否則會將錯誤的動作信息傳遞給學生,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訓練過程中出現錯誤,耽誤體育訓練的進程與效果。
4、學生缺乏體育訓練的耐力,訓練價值不能徹底彰顯。體育訓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耐力來參與體育訓練。然而,很多學生拈輕怕重,在體育訓練環節往往缺乏耐力,無法全面感受體育訓練的價值和意義。最終,他們在體育訓練過程中經常渾水摸魚,訓練意志不堅定。
二、強化體育訓練效果的有效對策
1、加大對老師的培訓力度,全面鞏固體育訓練效果。體育訓練對于學生的整體體育素質意義重大,而體育老師對于體育訓練效果的強化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因此,學校對體育老師的培訓機會必然要穩中求升,使老師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現代體育教育形勢及理念,從而針對體育訓練這部分內容做出教學上的戰略調整,使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都符合社會教育的發展要求。體育老師的培訓力度得以提升,老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才能得以提升,體育訓練的效果才能強化,學生的整體體育素養才能提升。
2、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為體育訓練筑牢基礎。老師的培訓對于鞏固體育訓練效果非常關鍵,同樣,從學生的角度加以考慮,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發揮,也是鞏固體育訓練效果的有效途徑。畢竟,單單依靠老師的努力,缺少學生的主觀參與,體育訓練仍然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可見,老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要努力激發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來參與體育訓練,使體育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能夠真正地被強化。這樣,體育訓練才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實現優質保障。
3、切勿忽略學生個性化因素,為體育訓練鋪平道路。初中學生的個性化因素表現得非常明顯。因此,老師要充分注意并學會利用好學生自身表現出的各種個性化因素,比如興趣愛好,性格、心理素質等。體育老師利用好這些個性化因素,才能更好貼近學生,更好地傾聽學生的內心所想,更好地感受學生的主觀要求。最終,老師才能與學生共同努力,形成良好互動,在老師的帶領下,在學生的配合下,完成高水平的體育訓練。
4、老師規范技能動作,確保體育訓練的輕松易學。體育訓練不是靠口述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師的言傳身教。因此,老師在講解某些動作時要全面深入,使學生的理論功底足夠扎實。同時,老師示范動作時要規范標準,不給學生預留錯誤學習的空間。可見,一旦老師的言傳身教都過關,學生的體育訓練將會更加輕松易行。最終,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被全面激發,為體育訓練打造出堅實的保障。
5、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以此掌握體育訓練的強度。初中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因此,體育老師要格外注重學生的身體情況,使學生在體育訓練中擁有合格的體質。具體而言,老師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老師可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采取定期測試的手段,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加以檢測,以了解學生整體意義上的身體情況,從而對教學規劃、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及時的調整,以便合理掌握體育訓練的強度和難度。
6、注重教學設備設施的安全性,切實保障教學安全。初中學生的體能訓練需要老師、學生的主觀努力,需要學校的客觀重視,需要社會的關注。但是,體育訓練水平的提升同樣不能缺失硬件設備設施的革新與維護。因此,體育訓練所必需的各種設備設施要確保安全。設備設施的安全系數高,老師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擔憂,才能減少家長不必要的顧慮,才能確保學生不受到不應有的傷害。因此,在強化體育訓練效果的前提下,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安全問題仍然至關重要。否則,體育訓練得不到學生的回應,體育訓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