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要:新課標的繼續深化改革一種新的課程價值的反映。新的價值取向體現在課程目標上即注重培養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人。在這種形勢下,學科教學正由過分注重“雙基”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轉變,強調認知、情感、態度的整合,學生的學科學習活動被認為是人格形成的過程。學科學習態度的養成,情感的熏陶,認識過程的優化,因此,學科教學改革的一個基本方向就是要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心理教育。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學習態度;數學素養
學習數學,意味著掌握一種用現代科學語言構建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掌握一種理性思維模式和數學技能;獲得數學能力,形成數學意識或數學習慣,即數學觀念;養成數學品質,向所有的這一切,都稱之為數學素養。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形成數學素養打下基礎
數學素養的形成與語言是緊密聯系的,正確的數學語言能更準確、清晰地反映一個人的思維過程,正是展示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 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思想、觀點。如學習23-7退位減法時,讓學生在桌子上擺23跟小棒,然后讓學生擺動小棒,設法得出計算結果,由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均得出結果16。他們各自講自己的思考過程,有的講:先借1捆,10-7=3,再將3和13合起來是16根;有的講:個位3不夠減7,取一捆與3根合起來是13根,13-7=6,將一捆加上6根就是16根;有的講:……學生在親身感受下,能有條理地講述計算方法與過程,發展了語言的表達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邊動手操作邊出聲思考是一條十分有效的訓練學生學會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途徑。在操作中,學生必然會思考;如何擺放、移動,為什么要這樣擺放,如何移動最好……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從而幫助學生是抽象的語言具體化,形象化。學生只要按照操作的過程講出自己的想法,從中既獲得了知識的內涵,又較容易地有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這樣自然結合,學生學得有趣,講的有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二、重視老師在數學教學過程的數學思維方法和思維邏輯,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水平
數學過程是一種體驗和領悟的過程,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對知識反復進行推敲,由模糊逐步趨于清晰。因此,教師要通過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并通過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數學教學方式,誘發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和創造性。例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教師把教材中的“23減2得多少?23減7呢?”改變為向學生提供2、4、6、7、9一組數字,讓學生從中選擇三個數字構造一道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題目:49-7、26-4、64-9、46-7、97-6、92-4……然后對自己構造的題目進行“不退位減”、“退位減”的分類,通過操作和觀察,比較和整理,交流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退位減法的算式從何而來?如何計算退位減法,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在解決這樣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的問題中,學生不僅獲取了數學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三、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提煉數學思想,逐漸把握數學知識和精髓
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蘊含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要由表及里,循序漸進。要在知識發生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要在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中揭示數學思想,使學生從中掌握關于數學思想方法的知識,并把這些知識應用在后續的學習中,科學地獲取數學知識。如“圓柱體的認識”教學片段——師: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立體圖形?生:我們已經認識的立體圖形有長方體和正方體。師:誰能告訴大家我們當初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研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特征的?生1:我們可以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師:我們稱這一方法為觀察法。(板書:觀察法)生2:我們還可以通過測量的方法去研究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的特點。(教師板書:測量法)生3: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特征,以及它們與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之間的區別。(教師板書:比較法)生4:如果需要的話,我們還可以將自己制作的長方體、正方體的模型拆開比較。(教師板書:實驗法)師:(出示一個圓柱體的模型)這一物體是什么形狀的?生:這是一個圓柱體。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的?(學生舉例)你認為怎樣就算“認識”圓柱體了?生1:要弄清圓柱體有什么特征。生2:要知道圓柱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師:好!請大家拿出各自帶來的圓柱形物體。想一想,你會研究圓柱體的特征嗎?(學生很自信地說:會!)那你準備怎樣來研究圓柱體的特征呢?老師想讓同學們用各自想好的方法去研究圓柱體的特征,把自己的發現填入實驗報告單中。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
在這個片段中,引入階段的學習活動沒有簡單再現已經學過的知識,而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獲取知識的方法和經驗以及研究問題的方法加以總結和運用。這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動力源”,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總之,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系實際,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和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開拓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陳金女 ; 《課程教育研究》
[2] 高蕾 ; 《中國校外教育》
[3] 杜華 ;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