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本文闡述分層遞進教學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學生分層,分層備課;目標分層,打牢基礎;教學分層,因材施教;習題分層,評價反饋。
【關鍵詞】中職數學 分層教學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100-02
中職學校相對于普通的高中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在數學這一科目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學到一定的知識,而且還需要學會建立數學知識和生活工作實際的巧妙聯系。由于學生的數學基礎各不相同,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適當地采用分層遞進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學習到更為扎實的數學知識。
一、學生分層,分層備課
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是分層教學的基礎。這要求教師在了解中職數學的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通過測試、交談等方法,對學生的基礎特征、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知識水平、成績的差異等因素進行分析,對原有班級進行動態的劃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的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薄弱,邏輯思維不強,接受能力比較差;B層的學生數學基礎知識中等,邏輯思維一般,接受能力一般;C層的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牢固,邏輯思維強,接受能力強。在進行一定階段的分層遞進教學后,要根據學生的水平變化,及時作出動態的調整。
在將學生進行分層之后,教師就可以據此來分層備課。根據教材內容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水平的問題。對于A層次的學生,只希望他們能對數學感興趣,并對基本的概念和性質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積極性;對于B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一般,讓他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練習題的訓練,提高基礎知識水平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對于C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牢固,鼓勵他們自學,并多看些拔高類的數學書籍,在學習的時候總結經驗和做題技巧。
例如,在學習函數單調性時,教師對A層次學生的要求是,了解增、減函數的概念,并利用圖形上升和下降的趨勢判斷函數的單調性;對B層次,在掌握了增、減函數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學會利用特征值來判斷函數的單調性;對C層次,除了掌握A和B層次教學要求外,還要掌握函數單調性的判定與證明。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好進行的設計,認真做好分層備課,并在課堂上有效的實施,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的成績都能有所提高。
二、目標分層,打牢基礎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是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來設計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適應的教學。
例如,在學習集合時,教師對A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要求是,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并利用集合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問題;對B層次,學會集合的基本運算,并只局限在本單元范圍內,知識之間的聯系性不是很明顯,因此運算起來較為輕松;對C層次學生教學目標,不但要達到A和B的目標,而且還要學會聯系其他方面的知識,將集合的運算和其他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這種運算在諸多運算方法中難度高,能夠考驗一個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如此分層后,教師發現發現大部分的學生掌握起來就不像原來那么有壓力了,當學生都能輕松地對待數學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強的能力。
三、教學分層,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國教育事業自古以來就有的良好傳統,它主張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方面給予學生以啟發。這種思想發展到現代,很大程度上體現為分層教學法,也就是根據學生學習層次的不同給學生以相應的啟發,即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A層和B層學生,教師在講授完教學內容后,讓他們多加練習,并進行單獨的輔導;對于C層,教師應該讓們在課堂上多參與問題的討論,獨立完成作業,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做出對數的函數圖象,并寫出其定義域和值域。同時根據圖象找出對數函數有哪些性質?然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提問,請A層的學生先回答,然后請B層的同學給予補充,同時讓B層的學生到黑板上畫出函數圖象,做完之后請C層的同來幫助修改,并指出其中的問題和不足。最后,讓A、B、C三層的同學一起討論,然后老師給予點評和指正。
這樣的分層教學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靈魂精髓,它更能夠體現促進全部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中職教學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再只是選拔一些優秀的學生,而是讓一些有提升空間的學生都獲得更多的機會查漏補缺,一步步地和優秀的學生更加接近。
四、習題分層,評價反饋
中職數學科目和其他的科目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十分注重練習。不管教師采用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學生掌握的情況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從解題效果看出來的,所以數學教學在平時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練習題。以往的數學練習題在設計過程中存在一個很顯著的誤區,那就是它僅僅是幫助學生發現了某一個題目自己究竟會不會做,而對于如何解決此類題目則很少有涉及到,而且大部分的練習題之間是沒有層次差異的,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會在同一個地方犯下很多次錯誤的情況,這種情況很顯然是應該避免的。我們設計練習題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提升能力,所以還要運用評價反饋的方式使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獲得提升。
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練習題。對A層的主要以基礎性概念題為主;B層的除了基礎題之外,應該還有少量的提高題目;C層的除了B層的題目外,還應該增加綜合性應用題目。這樣,使得每個層次學生的習題難度和量都能與之學習水平相適應,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往學生面對練習題和小測試之類的教學過程通常會表現出十分排斥的態度,主要是因為不希望在這樣的練習和測試中被分出優劣,很顯然,這是認知態度的問題,教師也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來改變學生的這種認知。在教學活動中安排科學的練習活動不但有助于學生借此機會掌握到更多豐富的知識,而且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接受練習活動,從一次次的練習中發現問題并努力改正,由此讓數學基礎變得更加牢固。
為了反映各個層次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采用在同一份試卷設置不同的題,基礎題、提高題和拓展題。其中,基礎題全體學生必做,占80分;提高題B和C學生必做;拓展題B可選作,C必做。這樣A,B,C三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能夠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間。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對其教學質量的評價,應該也不同。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其數學基礎知識不牢固,所以在課堂內外,作為教師都應該充分理解包容學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對于A層次和B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多多給予鼓勵,幫助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學習成績,適當進行課外輔導;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除了表揚之外,同時也要注意分寸??梢赃m當引入競爭機制,堅持高標準高要求,讓學生在競爭中不斷地學習進步。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學方法中分層遞進法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它沒有忽視一些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而是將其納入到整個數學教學活動中,以一種更容易為人接受的方式來傳授更多的數學知識和技巧,從而幫助學生很好地打開了視野,讓學生實現了從知識內容到解題技巧的全面提升,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能夠享受遨游數學王國帶來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馬建松.中職數學分層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4(15)
[2]孫玉蓉.中職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J].成才之路,2011(15)
[3]張李明.中職數學分層教學的探析[J].文理導航,2011(1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