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突本
摘要:實現真正意義上課堂的有效教學,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終極的奮斗目標。在實踐中,初中物理教師不能過多的干擾學生,限制學生思維活躍,阻礙學生能力發展,而是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體驗機會,讓他們通過自主分析或者合作交流,優質完成階段性的學習任務,明確未來奮斗方向,彰顯人生最高價值。另外,初中物理教師還要嘗試不同的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重點、難點、關鍵點內容的針對性講解,簡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方案,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助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
關鍵詞: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探索分析
引言:物理是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物理知識抽象而復雜,在系統性研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有經驗的物理教師,會把課堂真正歸還于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打造優質平臺,誘導學生主動投身于知識的海洋,靈活變換教學手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最終實現有效的教學目標,給學生學科素養與學習能力的綜合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下面筆者特意憑借自身多年的教研經驗,對初中物理教學工作闡述幾點新的看法,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補充、教學策略的應用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幫助。
一、設置好的問題情境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參與任何形式的課堂互動,都需要濃厚興趣的支持。物理教師要把素質教育理念視為指導思想,多與學生溝通想法,調動學生求知欲望,在關鍵時機上找準切入點,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1]。久而久之,學生對于物理有了主動的探究意識,那么教師再去落實各項人才培養計劃就會變得更加順利且高效。我們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分析物理現象,提高教學質量。如在學習“慣性”相關知識時,可以問問同學們,在一列勻速行駛的火車車廂里,一名乘客直線向上跳起來后,他會落在何處?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會落在起跳點的后方,只有少數幾位同學認為會落在起跳點。我沒有對大家的觀點過早地下結論,而是帶著他們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學完慣性的相關知識之后,我再讓他們去思考這個問題,大家就都恍然大悟了。
二、主動聯系生活實際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通常會很感興趣,通過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或將課堂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欲望,因而起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2]。首先,教師要善于將生活的物理現象引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課堂學習中去。如在學習“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時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爺爺奶奶用老花眼鏡看報紙的現象,讓學生對爺爺奶奶的“眼鏡”感興趣。其次,教師要善于將物理中的知識延伸到生活實際中去,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如在學習“光的折射”時,教師可以在學習完新課之后讓學生解釋在水缸里的金魚的實際像和成像的位置關系,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三、利用實驗突破思維
例如,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物體沉到水下是因為沒有浮力的影響;鐵塊所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木塊小;氣體中的同一物體所受浮力要比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初中生所形成的這些前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具體的物理實驗為手段和載體,利用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讓他們充分感知和接受新知識,擺脫之前形成的思維方式與思維定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要用簡單的文字、語言描述代替具體的實驗過程,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如在判斷下沉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影響時,教師可以直接使用稱重法,用測力計稱重實物進行演示:先用測力計鉤掛起一塊鐵塊,讓學生記下顯示的數字,然后用手向上托起鐵塊,學生容易發現測力計數字會變小,這是因為鐵塊受到了手的上托力;再把鐵塊放到水中,發現測力計的數字也變小了。這說明水對鐵塊施加了上托的力,也就是鐵塊受到浮力的影響.這樣,學生能得出下沉物體也受浮力影響的結論。
四、媒體技術有效教學
很多物理知識與物理規律都是對物理現象的總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生的思維很難快速理解,這就需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對特定的知識進行具體的展示,從而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3]。如學習“滑動電阻”時,電流、電阻、電壓等都是抽象的概念,學生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滑動電阻的變化自然也是云里霧里。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滑動電阻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將滑動電阻連入電路的部分用醒目的紅色進行標注,長度變化時,紅色區域也相應變化,由此來分析電阻的變化、電阻帶來的電流的變化以及電流引起的燈泡亮度的變化。這樣將所有抽象的變化都變得可觀可感,學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又如,講解“宇宙從何而來”時,我給同學們播放了一小段中央電視臺的記錄片,記錄逼真地展示出:宇宙誕生于一個原始的火球,太陽系也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小部分…聲音與視頻的雙重效果給同學們的感官和心理都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這種效果是文字和純語言的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結語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有效教學,以學生的探究為主,以學生得益多少為評價標準,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沒有現成的教法和學法,需要我們廣大的物理教師共同的探討和研究。讓學生“動”起來,讓物理課“活”起來,讓物理知識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成為解決生活難題的武器,是每個物理教師追求的永恒目標。
參考文獻:
[1]孫亞琴.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變革要素[J].新課程,2017(5)19-20.
[2]林鵬程.論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學科教創新導刊,2015(1)46.
[3]黃穎紅.如何把身邊事物帶入初中物理課堂[J],中學物理,2015(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