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芬
【摘要】“以讀代寫”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捷徑,“讀”能使學生開辟新思路,能使學生游刃于語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瑯瑯的誦讀聲中理解文學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學作品的立意,從而提高思想素質,促進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朗讀;寫作;作用;內容;方法;以讀代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聽了上海育才中學語文名師李強有關“‘天天朗讀學生寫作大飛躍”講座后有感而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用“以讀代寫”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教學方法。
“天天朗讀”“每天三篇優秀作文,讀的時候拿起你的紅筆,要有圈畫,有思考”“留下你朗讀的痕跡”“這句話說得太漂亮了” “這句話有點問題”“這個例證太好了,鮮活,能夠非常嚴密地證明這個觀點”“哎,這個例證不妥當”“做個記號,留下朗讀的痕跡”,這是上海育才中學語文名師李強在上海華東師大語文骨干教師研修班的講座上一句句讓人記憶猶新的話語。一語道破玄機,以往自己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也經常收集一些中考滿分作文,讓學生朗讀,然后和學生共同分析優秀習作的“優點”。當學生上交習作時,模仿能力強的學生能學以致用,總有一些語段讓人耳目一新。幾次指導學生參加作文比賽,學生出乎意料地捧回幾個“一等獎”,原來這就是“讀”來的成果。現在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用“以讀代寫”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教學方法。
一、讀的作用
張志公先生說:“教材的內容,學生真正完全不理解的,特別需要講解的東西是很少的,教材里選的,用現代語寫的散文、故事、小說、詩歌等,好的朗讀恐怕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朗讀得好,足以使學生理解其內容,并且體會到期中的感情、色彩等。”哪一位大師頭腦里不融進幾百篇精美詩文呢?“讀”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讀能較快地提高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讀”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指出:“中學語文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具有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讀”占了第一位,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如果教學中忽視了這一環節,學生的閱讀能力很難提高。由于“讀”是帶有感情地朗讀,讀著讀著,就好像作者站在自己面前跟自己說話一樣,更有真實感和親切感。這樣讀,作品的語言最容易打動讀的人和聽的人,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容易內化為讀者的感情,讀者與聽者最容易和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感悟能力自然就提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化“讀”這一教學環節,對寫作是一個極大的幫助和促進。我們班學生何蒸蒸,七年級的時候還是默默無聞,現在可是我們班的“小作家”了,她多次參加征文比賽都能拿回一等獎,她寫的作文有“朱自清版的”,如:“盼望著、盼望著,炎熱的酷暑終于過去了,秋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是秋高氣爽的樣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來了,蛐蛐兒的叫聲響起來了,天氣涼爽起來了。小草并沒有完全從大地中消失,仍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滿是的。孩子們跑著,跳著,翻幾個跟斗撿幾個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擲著,比賽著誰投得更遠、更準。風涼絲絲的,草綠綠的……”有“文言文”版的,如:“友者,知己也,無其者為孤;善者,愛人也,無其者為惡。然,友善何物焉?爾等知之乎?”這是參加龍海市“友善在我心中”的征文,她榮獲一等獎,其中她引用了一個典故:張英丞相的“退墻三尺”。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占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亦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丞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萬分,并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在年終表彰大會上,學校領導就用她的事例來教育學生要寬容、友愛待人,還專門讓她在表彰大會上朗誦獲獎作品。我想,這份美麗的記憶將永遠注入她的心中。這就是朗誦的魅力!
(二)朗誦能積累和豐富語言材料,較快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慧于心而秀于口”,朗誦是能動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規范的操練活動。經常進行朗誦訓練,特別是朗誦名篇佳作,熟讀成誦,頭腦里積累的語言材料多了,說起話來,就能不假思索、滔滔不絕、出口成章,且語音準確清晰,語法規范有序、有感有情,口頭表達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我的課前五分鐘,通常是學生“說”的時間。七八年級時說名著,每天兩個同學,輪流進行。當然剛開始上臺學生戰戰兢兢,“說”得吞吞吐吐,久而久之,他們能從容自如、越說越好。上九年級就積累名人名言,每天4小句,由課代表寫在教室后面黑板上的一個固定位置。如把網上流傳的“季羨林說過,背下這148句古詩詞,你可提高一個層次”的詩句摘抄下來,然后課前朗誦。日積月累,學生的腦海里名篇名句豐富,到了寫作的時候,他們就滿腹經綸,不愁“無米之炊”了,同時也印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訓。
二、讀的內容
上海育才中學特級教師李強在給離高考僅剩一個月時間的高三學生做作文輔導時,他提出要“天天朗讀,天天構思”。他說:“每天三篇優秀作文,大概就將近100篇,100篇次。這篇文章好,我讀三遍,那還是算它三篇。一天三篇作文,一篇作文大概在3—4分鐘,三篇作文就是10—15分鐘時間。這個對你學業再緊張的同學,這十幾分鐘還是可以作為調節,在其他數學題目、物理題目做得很累的時候,你可以讀一讀,甚至我認為三篇文章讀完以后,你對自己讀的三篇里面的,最有感觸的那篇,再讀一遍……”后來他的學生在最后階段作文成績有很大的飛躍,他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朗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最快捷方法。
那么有學生馬上會問了,“老師?哪來這么多的作文可以供我朗讀呢?”有!我想我們進入中學以后,每一次課堂作文,老師都會發或多或少的優秀作文(上九年級以來,我就把往年各地中考滿分作文下載打印給學生,供學生去朗讀);每次習作或多或少都能發現學生的優秀習作;每一次考試,或多或少都能出現優秀的課外閱讀;再加上學生手中的優秀作文選。李強老師還告訴學生要讀自己寫過的15篇作文。不管你的文章好不好,自己的文章都是需要讀的。他的學生就是在讀自己的習作中發現這里有問題,哪里有問題,拿好筆,“留下朗讀的痕跡”。他說:“當一個同學能夠準確地發現自己作文中‘這里有問題,那里有問題的時候,他已經向優秀邁出了一大步。”
三、讀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從讀做起,指導朗讀要形式多樣,把學生朗讀的興趣激發出來。在組織學生朗讀時應注意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配動作讀、伴讀等多種形式,把學生朗讀的興趣激發出來。比如伴讀,伴讀是一種較好的朗讀方法,所謂伴讀,就是用教師的范讀,全班學生以聽范讀為主,同時伴以輕讀,這樣可使全班學生在模仿中掌握朗讀的語調、速度和停頓。記得在教朱自清《春》一課時,我首先繪聲繪色地范讀,學生也就小聲地跟著我讀,當我把課文讀完時,學生蠢蠢欲動要求朗讀,他們讀得很有味兒。可見伴讀能以聲傳情、以聲啟智。再如配上動作朗讀,在教學中我盡量把課文配上動作讓學生可以站起,可以非常自由地比畫自己認為合適的動作,學生們可高興了,他們的腦袋、眼睛、嘴巴、雙手并用。如在教朱自清《背影》中的“望父買橘”這個片段時,為了讓學生更直接感受父親“攀、爬、縮”等動作,我讓學生邊讀邊用動作表示,字斟句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外,我還運用電教手段指導朗讀訓練。除了朗讀精彩的課文片段外,我更重視朗讀學生的優秀習作。每次習作講評,我會安排大部分時間讓“小作者”朗讀自己的習作。把學生習作用投影儀播放,讓全班同學一邊看習作,一邊聽“小作者”朗讀。一方面看看學生的書寫情況(有的學生為了維護形象,會把習作重新謄寫得工工整整)。如果書寫規范、工整,我會當場獎勵書寫分;如果能朗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我會加上朗讀分。這樣一來,學生書寫美了,作文分數也提高了,寫作的積極性也高漲了,我也樂了!
總之,“以讀代寫”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捷徑,“讀”能使學生開辟新思路,能使學生游刃于語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瑯瑯的誦讀聲中理解文學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學作品的立意,從而提高思想素質,促進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張秋玲.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強.高中作文專題講座[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