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愛梅
【摘要】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很多企業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尤其對職業精神有著高度重視。站在中職院校的角度,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以語文教學為例,通過職業精神滲透策略的運用,不僅能夠改善教學效果,同時對于人文素養與職業精神的提升也有重要意義。本文從不同視角圍繞中職語文中職業精神滲透的策略進行探討與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中職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一點理論指導與支持。
【關鍵詞】中職語文;職業精神;滲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對于中職語文教學而言,其中包含的職業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職業精神滲透,就需要合理運用語文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效果。此外,語文教學所涉及的職業精神也是對現有德育體系課程的補充,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十分突出。只有將職業精神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中,才能夠真正發揮語文的作用與價值,為推動中職教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加強人文素養提升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站在教師的角度,必須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予以高度重視,除了要求學生的良好品質得以形成,同時也要在教學實踐中融入職業精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十分突出,在二者結合之下,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影響。在接受中職教育之后,學生會直接面向社會生活,此時他們的職業精神對未來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促使學生的職業精神得到提升。以《士兵突擊》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圍繞人物特點進行分析,從而對文中人物的“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品質以及士兵之間的真摯情感有所感悟。
二、充分挖掘教材內涵
對于中職語文課程而言,其人文性與思想性特點也十分顯著,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十分重大,并且也是職業精神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積極、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對文章內容有一個透徹的理解與認識,對教材中蘊含的職業精神有所感悟。以《職業》一課為例,該文對職業精神進行了講述,向學生展示出職業平等、熱愛崗位、熱愛職業的精神品質;又比如《工作,從賣燈泡做起》一文講述了人們應從生活中的小事出發,將自身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對于這部分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基于對職業精神的理解與認識進行適當的引申與提煉,并融入生活案例,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對職業精神的魅力有一個充分的感受。
三、實施讀寫結合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為了滲透職業精神,還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除了要求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使自身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還需要與寫作相結合,使教學效果得到強化,為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基于不同視角在教學中融入創新性元素,使職業精神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人生的境界》一課為例,這篇文章具有濃厚的哲學色彩,站在教師的角度必須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將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人生境界的思考得到啟發,為學生在樹立遠大的人生奮斗目標提供支持與幫助。為了將文章中的思想內涵充分呈現給學生,還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圍繞未來職業規劃展開協作,如此才能使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以及邏輯能力得到鍛煉,為他們對職業精神的深入理解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四、合理運用引導教學法
行為引導教學是基于執業活動得以實施的,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鍛煉綜合能力,并將教與學的過程視作社會交往。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予以充分重視,并按照分組的形式,讓學生圍繞教學活動展開交流與互動,使理論與實踐結合到一起,最后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以《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并將學生進行分組,圍繞蘇東坡在黃州的貶謫生涯進行探討與學習。在教學初期,教師應讓學生對關于蘇東坡在黃州被貶的生活作品進行搜集整理,從中解讀蘇東坡的生活態度,然后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將學習成果轉化為PPT,并在課堂中展示出來。最后,教師應基于不同視角對不同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與考核。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于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與協調能力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而這些內容正是職業精神的充分體現。
總而言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的滲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诖?,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道德品質才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幫助他們未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淑娟,許慧娜.論中職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滲透現狀及策略[J].讀與寫(中旬),2016(9).
[2]楊錦萍.中職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滲透策略研究[J].新課 程·下旬,2015(6).
[3]張榮洪.中職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滲透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7(6).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