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作為核心競爭力之一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在中職學校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建設具有中等職業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其建設的關鍵,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合作,中職學校直接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本文通過對與中職學校合作企業的問卷調查,了解校企合作的具體情況,通過對其進行分析,提出加強校企合作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中職學校;校企合作;調查;建設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應用人才,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僅受益于社會,也要促進社會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近年來隨著中職學校生源的變化,如何適應變化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合格人才,已成為學校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加強中職學校和企業間的校企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與中職學校合作的企業的問卷調查,了解校企合作的具體情況,通過對其進行分析,提出加強校企合作工作的建議。
一、 調查問卷情況及分析
(一) 問卷總體狀況
調查對象為江蘇省高郵中專長期合作的46家企業,對其進行了問卷調查及溝通訪談,有效填寫為45家。從企業性質上,國有企業13家,占28.89%;集體企業2家,占4.44%;民營企業19家,占42.22%;外資企業3家,占6.67%;合資企業6家,占13.33%;其他企業2家,占4.44%。地域上,接受調查的企業里,有高達35家企業位于本省,占比76.09%;另外上海市企業有5家,占總比10.87%;浙江省企業有3家,占總比6.52%;此外山東、福建、安徽各有一家企業,各占比2.17%。
(二) 調查問卷情況及分析
1. 對于校企合作的認識
面對政府部門是否有出臺推進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這個問題,有14家企業回答
有,占總比30.43%;29家企業回答不知道,占總比63.04%,顯示大多數企業對于政府的相關政策不了解;另有3家企業答沒有,占總比6.52%。
對于校企合作對企業是否重要這個問題有29家企業回答重要,占總比63.04%;14家企業回答一般,占總比30.43%,顯示大多數企業對于校企合作還是相當重視;另有3家企業答不重要,占總比6.52%。
2. 關于企業需要的人才
被問到公司是否愿意招聘中職畢業生,有31家企業回答愿意,占總比67.39%;12家企業回答一般,占總比26.09%;另有3家企業答不愿意,占總比6.52%,顯示大多數企業對于中職學校畢業生還是持歡迎的態度。
對于企業在招聘應屆畢業生的過程最看重學生的什么素質,(可多選)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團隊精神45家,占97.83%;思想道德43家,占93.48%;實踐能力41家,占89.13%;專業素養36家,占78.26%;選擇思維表達的33家,占71.74%;另有兩家提出了創新精神。
二、 存在的問題
(一) 企業參與熱情不高
某種程度上,校企合作得到了政府和學校的重視,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較低,合作內容也乏善可陳,已有的一些項目從層次上來說并不高。數據顯示:為學校提供技術支持、參與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與實施、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等合作方式僅占受調研企業的極小比例。
(二) 頂崗實習變成直接就業
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崗位上,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技術含量較低,缺乏更多的核心競爭力。如酒店服務與管理、電子、服裝、食品、零售服務專業等,相關企業一下子可提供大量工作崗位,而且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專業不對口經過簡單的培訓也能很快上手。中職生頂崗實習的模式目前基本是師傅指導、學生操作,客觀上使得校企合作成為學校為企業單方面提供廉價勞動力。如此,實習變成就業,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和作用。
(三) 中職生素質亟待提高
就用工素質而言,企業反映的問題集中在職業道德和個人素養方面。許多企業認為,中職生缺乏吃苦精神,眼高手低,而且自我定位不明確,缺乏進取心,學習主動性不夠,不知道自我批評,缺乏靈活性,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心理素質有問題。此外,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要求有脫節,理論基礎不牢,動手能力也有欠缺。
三、 對策與建議
目前來看,校企合作存在著一頭熱的情況,學校很積極,但部分企業相對冷淡。而校企合作要想深度化、長期化,關鍵就是要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一) 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職能
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明確企業的社會責任,政策上激勵,稅收上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建立由政府主導,學校、企業、教育部門、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管理體系;明晰雙方在合作中責、權、利的分配,打消企業對學生安全方面的種種顧慮。
(二) 中職校持續提升,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1. 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中職畢業生能否勝任用人單位要求,主要取決于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自身的技能水平,以及對待工作的態度和熱情。企業一致認為:技能水平差點企業可以培訓,而不能吃苦、缺少責任感的員工是企業不需要的。因此中職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才能適應要求。
2. 提升教師隊伍建設。中職學校都有完備的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關鍵在于嚴格落實,這是教師面向行業、聯系實際的具體體現。人才靠學校培養,但很多專業教師脫離實踐,對行業和企業所知甚少,從而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無從體現。因此教師一定要到企業去實習,親身體驗企業的管理和文化氛圍,對其有深層次的了解。
3. 真正重視學生的頂崗實習工作。現在的中職學校,實行“2.5+0.5”的學制,兩年半在校學習理論,最后半年頂崗實習。實習期間,學校不能把管理的重任推給合作企業,要根據學校紀律和企業制度制訂并落實相關實習管理制度,設立負責管理的老師,聯合企業共同對實習期間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考核,考評的成績作為重要依據,與畢業證書的發放直接掛鉤。
參考文獻:
[1] 王墀錫.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問題探討及對策研究[J].東方教育,2015(11).
[2] 屠志戀.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10).
[3] 李伯琴.淺談職業學校“校企合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4(7).
作者簡介:
郭偉,江蘇省揚州市,揚州旅游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