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柰
摘 要: 高中地理學科中有關區位因素的問題一直是地理學習的難點,要解答這類問題,需要對相關的問題展開細致的研究。本文從學生對高中地理解答時現狀問題入手,著重提出具體的解答技巧,以期為各位讀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中地理 區位因素 答題技巧
區位因素的相關問題是高中地理中的重要考點,要解答這類問題,不僅需要學生具有系統性的地理知識,而且要求學生快速將所學知識同問題相“連接”,因而這種答題技巧的學習成為考查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據此,本文對區位因素相關問題的解答技巧所作出的方法分析,便具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高中地理課程中關于區域地理的學習現狀
在高中地理的課程學習中,面臨的現狀問題,簡要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關高中地理的區位因素知識的學習不得要領,依然沿用初中的學習模式。初中與高中在地理學科的內容和難度設置上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因而面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應當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轉而探索出適合高中地理的學習模式。具體說來,在其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及具體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廣大學生要結合實際完成這些任務。而關于學習目標的設立是有顯著區分的,初中地理主要是致力于讓學生通過大致的地理介紹,可以增加對我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所以這種學習是不涉及具體地理概況的,對于深層的地理成因與其他特征因素也便不作詳細探究,但是在高中地理中,關于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過程、不同環境的情況分析及在地理環境的利用上都有細致的學習要點,因而在高中學習中便需要學生端正學習心態,通過對地理知識結構的總結與歸納,從內在邏輯關系出發,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與運用。
第二,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對于區域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有效的學習與復習。高中地理中需要記憶與掌握的知識量是十分巨大的,由此,增強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系統化學習便成為開展學習中的重中之重。概括來說,這種系統化的學習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立足于地理基本知識原理的基礎上,學生要運用這些成因、原理、規律等完成類型知識的歸納。其二,高中地理中有關區域地理的詳細知識點,需要學生建立起具有整體統一性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生對“洋流”這一章節的知識展開學習時,其不僅應當對本章的知識點有著清晰的了解,同時對于天氣系統、氣候分布、洋流分布情況、氣候環境及洋流的成因與表現形式等都應熟悉掌握。
第三,對于區位因素的相關問題解答存在一定的解題誤區。學生在解答高中地理中有關區位因素的具體問題時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其一,無法找準解答問題的正確“入口”,許多學生能夠牢牢記住關于地理的基本概念與知識點內容,但在具體問題中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地、適當地遷移到高中地理題型的解決上。其二,部分學生單項記憶多個知識要點,但無法完成不同區域中的地理環境及其他條件的對比和區分,因而這種學習方式也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在回答相關區域因素問題時,難以篩選出準確的有效信息。
二、解答區位因素的相關問題的方法技巧
(一)完成區位因素問題的解答的有效方法
要對高中地理中關于地理因素的問題予以解答,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重新構建起關于地理知識的空間結構圖,并在結構圖中關于空間位置及其他因素信息都要盡量詳細地予以明確。很多學生在拿到高中地理試卷時,面對有關區位因素的問題無從入手,其關鍵的原因在于學生關于區域內容的定位不夠清楚,不能快速地分辨出題中所給出的究竟為哪一區域的地理環境,當學生可以在腦海中形成整個地圖的結構圖,那么此類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在近年高中地理的考查內容分析上可以看出,有關局部政區的圖示、有經緯網的地圖、包含特殊地理事物或是特別注記(河流、湖泊、山川等因素)的地圖、文字或圖表說明,以及其他資料等成為考查的主要方式。所以,要保證學生從題干中提取到正確的信息,需要學生快速而準確地對題中的區域進行認定。
舉例來說,在對“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的地理情況展開學習時,學生們需要利用不同類型的地圖,幫助自身建立起關于農業區位選擇的基礎相關空間結構。其中關于農業地域的主要知識點可以分為區位選擇、種植業的地域類型及畜牧業農業地形等。在農業地理區位的選擇過程中,關于區位因素又可以劃分為自然方面與社會經濟兩方面的原因。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所開展的農業活動的區位主導因素的判斷,便能夠實現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相關區位因素問題的解答。在對自然因素展開分析時,需要學生從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條件入手,根據“橘生淮南則為橘”、水稻種植主要在季風區域等可以判定這是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從南方酸性的紅壤更有利于茶葉的種植可以得出土壤因素對于區位的主導作用;從河西走廊豐富的糧棉生產可以得出水源因素的重要性。另外,關于社會經濟的因素則可以包含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科技、機械等內容,譬如公路旁邊的園藝業、乳畜業等便是主要受交通及市場因素的決定的。
第二,通過讓學生繪制區域地圖的方式,完成地理區域因素的結構網絡的構建。利用平面的地圖讓學生強行進行記憶,難免會出現記憶盲點或過程枯燥的情況,因而通過將不同區域的地理空間與二維平面相互連接地繪制描述出來,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記憶需要,促使學生更細致地觀察到任何微小的細節,不至遺落某些因素條件。同時在其過程中能夠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到廣袤的地理區域中各式各樣的事物,進而使得學生腦海中的地理空間構造能夠更具象立體。以我國區域農業的開發為例,這其中會涉及許多關于區域位置的優勢與劣勢的分析,要詳盡回答這類問題,需要學生們抓住各個條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或其他聯系。譬如,學生在對關于自然條件中的熱量、降水、光照的氣候條件及地形起伏、土壤肥力的內容進行記憶時,便可以將多方面的特征標示在地圖上。另外,關于市場大小、距離遠近、科技機械化程度、勞動力、機械化及政策因素等也都應當成為地理微觀解讀中的必要內容。通過這種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起更為具詳細的區域農業開發條件認識。
第三,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將“差異化”的比較分析方法作為一項重要方法。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相似知識點的區分,因而認真把握不同區位之間的細節差異,進而從比較過程中將不同的地理內容嚴格劃分開,成為學生在解答相關問題中所需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以“世界的不同氣候類型”為例,要對世界上不同區域的氣候類型完成學習與記憶,需要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將這些知識點既相互區分又共同整合起來。比如,在對世界上的干旱地區地貌展開學習時,學生可以就其中較典型的干旱地區進行詳細的差異化比較。從我國新疆地區、中亞地區、西亞地區、南美安第斯山脈南端的東坡地區、北非地區,以及其他區域的干旱地區入手進行互相之間的比較,當學生能夠對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區有著基本掌握后,伴隨著對不同地理位置的影響結構及氣候的形成條件產生具象化的認識后,學生便可以對不同原因下產生的干旱氣候有清晰的理解。
(二)在從實例中探尋有關區位因素的地理問題答題方法
針對不同的題型,學生所需要使用的答題技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從不同的實例中展開分析。
首先,要分析某種區位因素的原因,這種題型需要學生結合題中給出的事物或地理現象,在對成因分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各個“組成因子”與地理元素之間的因果聯系。這些因素概括起來有自然與人為兩個大的方面,關于自然因素的內容可以包括土壤、緯度、地形、氣候、地勢、洋流、海洋、植被、礦產、地殼運動、水文特征、海陸輪廓等方面。而關于人為因素主要涵蓋了人口、工業、農業、歷史發展、交通、城市、市場、科技、宗教、軍事等內容。在解答具體的問題時,學生便需要結合實際問題,從中挑選出符合條件的內容逐一進行解答。例如,學生在對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所具有的區位條件展開分析時,便需要結合位置優勢、自然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情況進行回答。譬如,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其地址位于西南、東南位置,氣候溫和、降水適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也十分充足。在社會經濟方面,其具有廣闊的市場,豐富的勞動力,生產方式技術較先進,因而該區位成為世界上的小麥與畜產品的主要產地之一。
其次,在對不同地理區位的因素內容展開比較分析時,學生們需要牢牢緊扣“異”與“同”兩個方面,從聯系和差別兩個大的方向進行回答。具體來說,這種差異可以是成因的差異、特點的差異等。那么在解答這類問題時,學生應當首先從題干中提取到主要的信息材料,然后結合記憶中的知識內容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答題。例如,地理高考題中曾經出現過關于長江的洪澇災害對上、中、下游不同地區的影響,并且結合實際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那么請問這里出現干旱原因有什么異同,而這種氣候特點又同東南亞或南亞的季風是否存在不同?通過比較性的學習與差異化的分析,學生便能夠從題目中找出有效信息,并結合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完成問題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不同的要素情況展開描述時,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與特征,規范性地完成答題。比如,在對不同地形展開描述時,學生可以從地形地貌的類型,盆地、高原、山地、高原、丘陵等入手,在對水文進行表述時,要從汛期的長短、時間及次數、降水量等方面進行回答,這種標準化的回答往往能夠使學生獲得更滿意的分數。
三、結語
將這些有關區位因素的地理問題的解答辦法靈活、正確地運用到解題實踐中,不僅能夠保障學生們快速得出答案,而且使學生形成明確的地理題解題思路。因此,只有做好解答地理區位因素的學習,才能促使學生關于高中地理的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占成.關于加強高中地理教學的幾點探究[J].學周刊,2013,12:201.
[2]劉曉麗.高中新課標地理高效復習策略探究[J].中國職工教育,2013,06:104.
[3]汪鐵軍.高中學生區域地理知識欠缺的解決策略[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48-52.
[4]歐魯兵.高三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02: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