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娥
摘 要: 新的育人理念強調以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要求在指導學生獲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努力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多一點人文關懷。語文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特征,更充分凸顯了這一點。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人文關懷 教學應用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成長的黃金階梯,各方面還不穩定,可塑性較強,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給學生多些人文關懷呢?我認為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
人文關懷要求尊重個性的獨立性,關注群體的差異性。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其先天素質與后天環境都不一樣,因此在興趣愛好、個性他特長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區別對待,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知識和能力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達到優秀,但可以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達到及格;而對于語文科的人文性方面,教師也應該期望每個學生都達到優秀,培養出人格健全的人——熱愛生活,關注社會,與周圍的人及大自然和諧相處。以寫作文為例,教師應鼓勵每一個學生留心觀察、善于積累、熱愛習作,但對于優等生、中等生與后進生的習作過程和結果,指導方法和要求都不應相同,宜根據他們的興趣程度和知識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給學生多些人文關懷。
2.注重獨特體驗,激發創新潛能
由于單一的評價方式,使得大多數教師為了在統考評比中獲得較好的單科成績而急功近利,在教學過程中奉行“能考出高分數就是成功”的信條,因此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問題的解決、答案的得出等環節多是教師“一手操辦”,因為這就是“標準答案”,應付考試比較“保險”,忽視學生求知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幾乎成了接受知識的工具,還哪里談得上人文關懷?主體與主導都由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如果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靈魂,那么培養創新能力就應該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靈魂,是教育的精髓。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來源于學習實踐,來源于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因此,要注重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獨特體驗,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科學地引導他們學會思考,熱情地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從而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對于語文課中的許多內容,解讀往往是多元化的,學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只要說得通,能夠自圓其說,教師就應給予肯定,而不宜以教參或自己的理解替代學生的獨特體驗;若發現有新穎性的,還要加以表揚。曾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課,在設計問題“董存瑞在點燃炸藥包的時候怕不怕”讓學生討論時,全班只有一個學生說“怕”,其余的都是“不怕”,而且笑話這個學生。針對這個有新意的回答,我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仔細揣摩,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最后大家都覺得這個同學的回答更合理,都佩服他的獨特見解。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一直以來教師都給學生灌輸“英雄是不怕死的”的觀念,而忽視學生的個性體驗,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殊不知,英雄也是人,也是怕死的;與常人不同的是其在危急關頭或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勇于犧牲,思想境界比一般人高,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種崇高的精神品質。這樣的觀念更具人性化,更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從而更好地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
3.注重合作探究,培養團隊意識
當今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有的由于溺愛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變得自私,不善于與人相處;有的則由于家庭的期望值過高,對其施壓力過大,導致其變得叛逆,性情孤僻冷漠,不愿與人交往,形成“自我封閉”,諸如此類的現象對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都是不利的。語文教學除了要從文質兼美的課例中挖掘健康的思想元素進行教育外,還要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通過相互合作,逐漸學會與人交流溝通,學會為別人著想,懂得為集體爭光,培養團隊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消除“自我”觀念的目的。例如可以開展小組社會調查活動、小組辦板報、小組學習競賽、集體建立班級圖書角、組織“手拉手”活動、組建班級慰問團”等,也可以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例如宣講優良鄉風、宣傳好人好事、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等,讓學生感受到濃烈的人文氛圍,增強與人合作的觀念和團隊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于身心的健康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平等對話,加強心靈溝通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良的思想,諸如“師道尊嚴”、“教學相長”、“親其師,信其道”等,這些思想反映的是一種教育的美好境界,追求的應該是師生平等的對話,心靈真誠的溝通,從而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人文關懷應該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真誠。而今天教育的隊伍中卻有不少人只片面地強調教師這一方,要求學生絕對服從教師,規規矩矩,言聽計從;老師的意見就是“真理”,不容懷疑,更不允許更改和批評,認為這樣就可以樹立教師的威嚴,獲得學生的尊重,完全忽略學生的感受。殊不知,以這種交易方式為支撐的師生關系只能維持一種表象——學生“敬而遠之”,實現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師道尊嚴”。所以,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起“朋友式”的關系,把自己當成學生的一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探討的方式,與學生平等對話,不但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反駁,發表獨立見解,還要熱情歡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批評與建議,這樣教師“有錯必改”、“學無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良好思想必然在學生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教師也自然而然成了學生效仿的榜樣,并發自內心地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語文科有其獨特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這一方面。
5.注重家校聯系,構建“大語文”觀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不應僅僅局限于校園,更應把教學活動拓展到校園之外,尤其要注重與每個家庭搞好聯系,通過家訪,把人文關懷的思想帶進每一個家庭,為學生創造“平等式”的家庭學習環境,使得每位家長在對待子女的學習問題上與子女平等對話;同時熱情地歡迎家長走進課堂,了解教學情況,傾聽師生的心聲,真誠地提出意見和建議,從而更好地促進子女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成長。
6.結語
小學教育可以說是“人之初”的教育,其教育成效對人的一生影響重大,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塑造健全的人格比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更重要。因此,小學各科教學必須重視人文關懷,小學語文教學更應注意這一點。
參考文獻:
[1]王志艷.論人文精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中),2011(04).
[2]賀玲.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4(05).
[3]杜雪梅.人文關懷的語文課堂的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