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摘 要:計算能力是一項基本的數學能力,也是影響學生數學成績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計算”教學所占的比重相當大。然而,學生口算薄弱、算理模糊、習慣不好、態度不端正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學生計算能力的現狀并不樂觀,學生數學成績并不理想。本文主要從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理解掌握基礎知識、加強基本訓練以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提出小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策略?
計算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人們學習、生活、工作必須具有的一項基本能力。所謂計算能力,就是指數學上的劃歸和轉化的能力,即把抽象、復雜的數學表達式或數字通過數學方法轉換為我們可以理解的數學式的能力。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在掌握了有關計算的知識和計算技能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計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成了數學教學的關鍵。在實踐中,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的。
一、培養良好的計算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謂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們都談到了興趣的重要性。在計算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想方設法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讓他們愛上計算,樂于計算。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寓教于樂,使枯燥的計算教學富有生機。如可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可借用多媒體、卡片、小黑板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學具、教具等進行視算、聽算、搶算、游戲中計算、計算競賽、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討厭計算轉變為愛計算和樂于計算。
另外,教學中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如在教學“簡便計算”中,以“高斯求和”的小故事引入;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結尾處,設計《西游記》中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分桃子的自編故事,為下一課時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埋下伏筆。教學中,這樣的設計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還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這樣學生從樂中得益,從樂中長智,不知不覺就迷上了數學。
總之,這樣的方式,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還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起到促進作用。
二、要理解和牢固掌握有關基礎知識
與計算能力有關的基礎知識,主要指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內容。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怎樣算,也就是加強法則及算理的理解。《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應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幫助學生以掌握基礎知識為突破口,分散、突破難點,并熟練掌握計算法則、運算性質、運算定律以及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培養學生的簡便計算意識。
三、回歸生活,培養數感,加強基本訓練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口算源于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隨處都會用到口算。口算也是學生建立數感、發展數學心智、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主要做到:每堂課上安排口算訓練。在授課之前,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利用3至5分鐘時間,進行口算練習。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生活中,讓學生用口算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比如,孩子跟父母外出購物,可以幫助家長口算一下支出的錢來培養口算能力和反應能力。又如,教師可以規定平時測試每提高5分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讓學生每次計算自己可以得到多少獎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口算能力。
以口算為基礎,將估算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比如:明天要春游,媽媽給你50元錢,讓你到超市去買東西,你想買好多的零食,那你就可以估算一下,錢夠嗎?是不是應該少買一點?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估算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節約用錢的好作風。
估算也是培養學生數感、提高計算準確率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一是在計算之前,通過估算能推斷出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以提高計算結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計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為檢驗手段,對結果進行估算。例如,計算276+280,通過估算能知道其結果必然大于400而小于600,不然,計算有誤;計算49×78,先估算,把49看成50,把78看成80,50×80=4000,那么49×78的結果接近4000且小于4000,若小于2800必定錯誤。
四、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保證。習慣的培養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應是實實在在的。習慣的培養不能只當作口號去喊,更需要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抓起。在計算中,要著重讓學生養成下面這些良好的習慣。
(1)仔細審題的習慣。仔細審題是正確、迅速計算的前提。審題時要做到:看清數字和運算符號,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內在聯系;審清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在題目中標出;審清方法是否合理、簡便,分析運算和數字特點,哪些地方可以口算,哪些地方可以簡算,有無隱含的信息等。
(2)及時校對的習慣。計算經常要抄題。計算過程中,學生抄錯數字和符號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把÷抄成+,把3抄成5或8等。如果題目抄錯了,那還如何得到正確的結果呢?因此,要求學生抄完題目后養成及時校對的習慣,做到一步一回頭,即從書上抄到作業本上時校對一遍,檢查有無錯漏;從橫式到豎式校對一遍,檢查豎式與橫式是否一致;如果是遞等式計算,從上一行抄到下一行時,要注意符號、數字是否抄對。
(3)認真計算的習慣。計算時,要訓練學生認真負責、沉著冷靜、有始有終的態度,要認真算好每一步,即使是簡單的計算,也要慎重,切忌馬虎。計算時,格式要規范,方法要合理。
(4)規范書寫的習慣。書寫潦草,格式混亂,粗心馬虎是造成計算錯誤的重要原因。要保證計算的正確性,就要養成書寫工整、格式規范的良好習慣。如抄題時,數字、符號要工整;做題時,格式要以書上的例題為樣板;有固定的草稿本,草稿本上的演算要求條理清楚,不亂涂亂畫,更不能隨意寫在桌面上、作業本或試卷的邊緣上,甚至手掌上,以保證檢查時方便明了。
(5)自覺檢驗的習慣。檢驗是一種能力,是計算正確的保證,是防止錯誤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計算中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檢驗時要做到耐心、細致,逐步檢查,發現錯誤時,不僅要檢查計算過程,還要檢查草稿中有無錯誤并及時糾正。檢驗時,學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驗算方法,如重算法、估算法、逆算法等。
(6)及時反思并且建立錯題集的習慣。反思是一種主動的再認識,是對過去發生的認知的再次判斷和深化。反思習慣的培養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每次做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想想這道題是怎樣做出來的,對自己的算法是否滿意,有無更好、更簡便的方法,特別是對自己的每一道錯題,更要及時訂正,認真分析,反思自己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最后要定期收集整理錯題,做成一本錯題集,經常復習查看,以防止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細致的、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除了要做好以上幾方面的工作,教師還要善于做計算教學的有心人,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科學地教育和引導,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現實生活,聯系游戲活動,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的課堂,讓計算的課堂變得讓學生有所期待,讓學生在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中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