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產教融合在校企人才培養合作方面有著極大的潛力和廣泛的需求,我國各大行業特色高校對此紛紛進行探索和實踐。然而,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產教融合深度與力度不足、機制與體制不通暢等缺陷,亟待從頂層設計、模式構建與運行等方面實施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互聯網+” 時代,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引領下,企業、行業與市場的人才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成為行業特色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務,這既是其未來發展的曙光,也是對其提出的嚴峻挑戰。對于立足行業發展的行業特色高校而言,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其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重大舉措,更是其與時俱進、轉型發展、科學務實的必經之路。
原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曾指出:“要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傾聽他們的呼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到學校管理、教學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2015年1月2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部署:“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動圍繞區域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面向市場需求,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以培養區域、行業生產服務一線,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應用技術人才和適應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新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將學校的辦學、管理和人才培養環節融合于產業鏈、公共服務鏈和價值創造鏈。”從世界發達國家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形式各異,但都積極鼓勵和推動行業、企業、社團等以多種形式支持產教融合,引導物質、人才和技術等多資源渠道進入教育領域。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國外已形成一些典型的模式,積累了頗有成效和值得借鑒的經驗,比較成功的有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工讀交替”、澳大利亞的“TAFE”、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等。
但是,面對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變化,行業特色高校應當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競爭能力和社會辦學聲譽?顯然,僅僅依賴高校自身力量,很難取得長足的發展。因此,各行業特色高校紛紛探索產教融合發展之路,積極推動企業、高校之間的開放、合作、協同、共贏。
二、行業特色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現狀分析
最早,產教融合在我國專指職業教育。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戰略的實施以及高校的轉型發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逐漸成為職業教育體系之外的各行業和地方高校、企業關注的焦點以及發展的重心。
第一,行業特色高校“依托行業而產生,服務行業而發展”的基本格局面臨嚴峻挑戰,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自主創新創業型人才和領軍人物,使學校從依托行業轉變為引領行業。2015年1月22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要主動圍繞區域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面向市場需求,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以培養區域、行業生產服務一線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應用技術人才和適應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新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經教育部批準,我國于2014年成立了由眾多地方高校、行業大學、國外高校及教育機構、行業企業、教育主管部門、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非官方論壇——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該論壇圍繞“產教融合、轉型發展”的最新理念和實踐,建立教育界、產業界、學術界與各級政府共同推動中國教育改革創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平臺,通過積極探索,取得顯著成效。
第二,高校和產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企業,企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高校的智力和人力支持,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加入到產教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大軍之中。例如,中興通訊于2014年12月和我國教育部簽署《信息通信技術(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合作協議》,在ICT創新實訓中心、校企聯合實訓基地等方面與多所高校開展合作實踐,自2015~2020年由中興通訊為每個創新基地捐贈價值500萬元的設備。以重慶郵電大學為例,針對ICT(信息通信類)用人單位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轉變,重慶郵電大學積極與IBM、思科、中興通訊、安謀(ARM)、慧科教育集團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合開展專業和課程體系建設合作,采取共建人才培養共享平臺和政產學研用教育聯盟等多項措施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行業特色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發展困境及對策
當前,我國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大多停留在職業教育層次,甚少對行業特色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進行系統研究,且主要以培養模式的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實證研究。一方面,我國行業特色高校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仍處于較低層次的校企合作階段,還未達到產教深度融合的理想狀 態。另一方面,盡管我國已將高校教育與產業發展同步規劃,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產教融合,但由于受到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區域經濟差異、行業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政府、高校、企業和行業在開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較多的困惑和難題。如產教融合機制與體制不順暢,人才培養同質化;產教融合配套制度缺失,資源整合難;融合模式單一,合作不深入等。
因此,行業特色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頂層制度設計改革、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共享、體制機制創新上有著較為迫切的訴求,還有待深入研究與實踐。其一,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同時從教育和經濟領域開展制度的頂層設計,實施創新;其二,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政產學研用共建產教融合生態圈,綜合施策,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促進產教融合深化縱向發展,探索建立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結構,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培養模式和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參考文獻:
[1]鄧前軍,陳東初,袁毅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 構建行業協同育人平臺的研究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2).
[2]賈玉超.美國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以社區學院、綜合大學與理工學院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
[3]沈陸娟.創業教育互動合作模式構建研究——以美國社區學院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5(21).
[4]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
[5]曹 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天中學刊,2015(1).
[6]崔民日,周治勇.地方本科高校、企業、政府產教融合對策研究——以協同創新為視角[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5(4).
[7]李正衛,王迪釗,李孝繆.校企合作現狀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浙江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1):150-154.
[8]施也頻,陳 斌.產教融合 特色辦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5):18-19.
[9]王丹中,趙佩華.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