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堅
摘 要:目前,我國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存在與學生互動少或是互動效果差等現象,這使師生或是生生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流,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根本上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具體論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互動與合作策略,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互動;合作
所謂互動式教學,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學生之間溝通或組織學生與學生溝通,從而達到良性互動、交流與探討的教學方式。該模式始終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從而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該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應用情感互動策略,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由于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非常抽象且枯燥的學科,加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時間均是面對一些單調的符號或數字,所以更需要教師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或設置一些小游戲,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做情感上的鋪墊。其中,教師在課前可先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速算一類的小游戲,以此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來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從而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接下來的學習中。
比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倍數與因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先在黑板上寫出下列一組數字,如“3、6、12、24”,然后讓學生思考這些數字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或是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如“三個女生和三個男生在一起,一共多少人?”一些學生回答:“六人”。之后教師再問:“若是六名女生和六名男生呢?”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還有效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這樣在不知不覺間便營造出了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促使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
二、優化問題設計,合理展開互動教學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問題,好的問題才能推動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的合理性便顯得尤為重要。其中,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設計問題應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應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即問題應服務于教學目標,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保證教學互動的“小船”在正確的“航道”中行駛;(2)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即教師的問題設置應間接、明確,確保問題在由學生討論后也能回答出;(3)好的問題設計應具有一定的發散性,確保問題既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又能為學生的思維發展留下廣闊的空間,從而確保問題的思考價值。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積極參與性
為保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首先,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其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思考。其次,為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努力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放低姿態深入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從而為創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基礎。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因為學生表現差便將其“打入冷宮”,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好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身作則,如此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與支持,繼而才能為學生創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以保證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的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首先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如,兩位小朋友分餅干,分到最后剩下一塊,請問他們怎樣才能獲得相同的餅干呢?通過引進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輕松、有趣,然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半塊餅干應使用分數來表示?!边@樣,學生對分數的概念便有了初步的認知,有利于教師之后的教學。
四、改變角色定位,平等對待每位學生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均扮演著“主宰者”“統治者”這類主體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的教學中心也在發生著變化。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由此前的教師變成了多個教學中心,且在新課程改革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與學生應是人格平等的個體。因此,在現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并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方法,積極挖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繼而保證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為充分發揮互動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教師應了解互動教學模式的定義,然后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一些能夠提升互動教學模式有效性的措施。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有效開展互動式教學,應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章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互動合作學習[J].教育評論, 2004(2):117.
[2]董嚴.互動教學在小學數學中運用的探究[J].新課程,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