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在高校教育中,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本文主要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兩者的共同發展對促進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 互動研究
前言: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互相作用,同時又互相促進,其在教育機制的優化整合中,促進了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學生創造了更優質的學習、成長環境。高校只有不斷的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滿足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本文圍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兩者的互動關系進行了研究。
一、思想政治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
高校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對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同時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政治觀和法制觀,其和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正確的輿論導向為前提,帶領學生共同維護良好的校風,加強學生進取意識的培養,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強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文化建設是高校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并且保障了校園文化時刻具有先進性的優勢。我國的文化在時代變遷的影響下發生了巨大的演變,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要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同時還要學習、吸收外來的文化。在此過程中,人們需發揮自身的批判精神,從而批判的接受外來文化。此時則需要充分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科學的審視與分析。高校應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及指導作用,使校園文化建設始終處于領先的地位。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
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文化建設作用的本身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其對學生自身也形成了一個明確的指引方向。校園文化建設的引導作用在高校教育的其他作用中具有課題替代的地位[2]。結合相關心理學,其中闡述了集體的思想、行為、標準、作風、以及生活觀與價值觀對集體中的個體有著直接影響,并會將個體中不同的思想觀念進行同化,使其行為、思想逐漸趨于同質化。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文化的導向性會在學生日常行為中完整的體現。
(二)高校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教育作用
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影響著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對學生還具有較強的教育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本質上是將文化作為載體,重點培養校園文化精神和維護學校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升,該項工作是非功利性的。因學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其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尚處于塑造的特殊時期。所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了學生正確思想的形成,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以及學生心靈都具有顯著的教育意義。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不但是豐富其自身教育內容的重要途徑,同時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事項。
(三)高校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凝聚作用
積極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凝聚作用,高校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是讓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前者主要教育學生理解并認同黨的思想、路線、政策以及方針等,從而形成正確的發展觀念[3]。后者主要對學生的思想起到凝聚作用,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歸屬感以及責任感的培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的前提,并在其作用的影響下,使學生樹立科學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凝聚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是加強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教育作用以及凝聚作用。所以,高校應避免對兩者的感性認識,應保持理性的辯證觀念,促進兩者之間的有效互動,使其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充分的發揮其自身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于馨穎.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途徑探析——以鐘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6,10(16):89.
[2]宋向華,張學書.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13,03(S4):30-32.
[3]彭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探索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09(1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