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初中語文的情境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受到關注,情境教學就是教師充分利用一些教學工具和手段設置真實形象的教學氛圍或者背景,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
[關鍵詞]初中語文 問題導入 朗讀 審美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34
情境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方法里面很重要的一種,其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征符合語文教學的思維模式,可以有效幫助教師把語文教學內容具體化,促進學生的理解。情境設置得好甚至可能高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超越時間和空間來直接和作者對話,為學生提供一個別樣的文學世界。但是情境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不僅要能夠很好地進行教學組織,還要在自身的文學修養以及教學技巧方面不斷深化和提高,為開展情境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教師還要具有應變能力,在情境教學中還是具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教師要能夠隨機應變,引導學生時刻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中。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如何開展初中語文的情境教學。
首先,我認為問題導入是關鍵。因為一節課的開端非常重要,開端導人給學生的感覺就像一個人給人的初次印象一樣深刻,并且具有牽引的作用,如果導入好,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點都保持在正確的對象上,并且會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深入發展,但是如果導入不夠理想,學生的注意力就完全轉移,如果想進一步開展教學就會十分困難。所以,通過問題的設置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建立問題情境,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效果就會更加理想。但是設置問題情境需要教師從以下幾點著手。
第一,問題的設置要自然,緊扣教學內容或者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愛蓮說》的時候,教師一開始就可以設置一個簡單明確的問題,讓學生用詞語來形容荷花,學生的詞語一般就比較固定且教師容易把握,這樣再從荷花的這些詞語中選取最典型的給大家進行分析。在這個情境里面,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了解對荷花進行定義,而這也正是本文作者攫取的荷花的主要特征進行寫作的主旨。但是如果教師設置一個問題只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帶動了學習氛圍,但是卻沒有很好銜接教學內容,只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的轉移,而延誤教學進度。例如,有的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為:你最喜歡的植物是什么?這樣學生的答案很明顯千差萬別,學生的思維是發散出去了,但是卻沒有集中在課本教學上,這就導致教學效率降低,想要再次把學生帶入該課教學就比較困難了。
第二,問題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基礎和經驗,只有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甚至和學生的利益直接關聯的問題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的時候,關于作者對于父親翻過月臺的動作描寫是重點賞析內容,所以教師在導入的時候就可以設置問題情境,當父母為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認真觀察過他們的動作呢?有的同學可能觀察過,有的同學可能沒有在意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回憶,然后讓學生起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導人直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更容易得到學生的情感共鳴,他們會自覺地進行問題思考,并且對接下來的重點內容理解也有幫助。
第三,問題導入的情境還可以是教師以作者的人生經歷為導人對象,也就是以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個人的人生歷程為背景,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的情況下提出問題,直接帶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學生對于故事比較感興趣,相對于抽象的一些理論和道理,學生更喜歡形象的和作者相關的人生小故事。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朱自清的民族氣節,寧肯餓死也堅決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然后教師導入問題,就是這樣一位錚錚鐵骨的文學家,他筆下的春天又是怎樣的呢?我們走進他的散文《春》,一起來感受朱自清的文學世界。這樣學生就會因為朱自清的經歷而對他的作品產生好奇,帶著疑問進入閱讀中去,效果更加好。
情境教學還可以借助于有情感的朗讀來營造濃厚的、充滿意境的閱讀教學,因為情境實際上并不單純是教師設置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心理和情緒以及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主觀感受,而朗讀可以很好的營造學習的情感氛圍。例如在學習《我的中國心》的時候,教師通過自己緩慢而富于情感的朗誦以及濃重深沉的語調來營造詩歌教學的情境,接著讓學生也自由朗讀,并且請同學起來為大家做朗讀示范,從而形成濃厚的教學情境,學生都被帶動進來。此外,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播放音頻朗讀示范,因為有的時候可能我們的朗讀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有些詩歌的朗讀還有配樂,這樣更加容易營造教學情境,教師借助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音頻,或者必要的時候為學生播放一些音樂,來調動學生的情緒。
其次,利用審美來營造教學情境。這是非常有效的教學辦法,因為初中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審美能力,對于文學的形象和語言以及情感都可以基本進行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評價,所以教師借助于學生的審美能力來開展情境教學,把學生的情感聚集在審美評價上,在課堂中形成積極的審美評價氛圍,從而實現情境的塑造。
第一,對文本的語言進行鑒賞,因為文學作品不同的問題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初步接觸散文,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散文的語言特點,借此開展審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就清新脫俗、淡雅從容,給人很安靜的感覺,學生一開始可能不會鑒賞語言,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的品味和對比來實現,在對語言的感受力被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教師再對情感進行審美。第二,情感審美。文學作品之所以創作出來,大多數例如散文、記敘文體、詩歌等都是作者有情感要抒發,教師引導學生親自感受體味作者的情感傾向,從而建立審美情境。例如在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的時候,教師先為學生交代創作背景,繼而理解作者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如何心態,內心的活動是怎樣的,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禁對主席產生敬仰之情,對其詩歌的豪邁和開闊也產生認同。
最后,通過學生的實踐來構建情境。這開展難度比較大,但是效果很好,因為語文教學不可能和學生的生活或者經歷相脫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戶外活動或者親自體驗,在實踐中對作品中的某種人物或者環境有深入的把握,或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實踐情境表演。例如在學習《威尼斯商人》的時候,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真實的實踐可以營造真實的情境。
總之,初中語文的情境教學是在結合語文教學的多個特點基礎上生發出真實或者形象的情境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對此進行合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