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張小琴 周念 王濤 劉濤
[摘要]大學生是繼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繼承者。本文通過對西部高校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的研究,指出西部高校大學生認知的現狀,并根據現狀指出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探討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增強西部高校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促進和諧校園和社會主義新型社會關系的建立。
[關鍵詞]中國西部 大學生 傳統文化 認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187
引言
隨著多元文化的日益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嚴峻挑戰,導致中國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偏低。在馬克思主義文化占據主流地位的今天,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傳統文化發展的繼承者,加強中國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西部高校大學生對西部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堪憂。
一、研究現狀和綜述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的每一代人,直到今天,對中國人的影響也不可小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并且至今影響著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俗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
高校是文化傳承的場所,大學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者,研究中國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前人關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研究很多,在此僅舉以下例子作為代表。李芳芳通過調查得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并不高,傳統文化意識淡薄。宮麗艷通過引用國內關于傳統文化的著作得出:國內不少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模糊,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嚴重缺乏。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并不高。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從全國范圍內來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的,針對西部高校大學生的很少,并且所提出的解決措施不具體,因此,本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二、問卷分析
課題組承擔了貴州省教育廳創新創業業項目“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研究”。認知是認同的基礎,課題組首先對西部傳統文化認知情況進行調研,調研問題10個,涉及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字、傳統美德、儒家思想文化和傳統宗教等方面。發出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820份,有效問卷810份,下面對問卷結果進行簡要分析。
(一)對中國傳統文化各種表現形式的了解性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有:園林建筑、節日習俗等。對中國傳統文化各種表現形式的了解與否,能反映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初步認知狀況。如在“你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嗎?(可多選)”問題中,調研結果如表1所示,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得最多的是節日習俗(98%)、語言文字(93%)和飲食服飾(84%)。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西部高校大學生的比例只有39%,全面認知度偏低,而且進一步分析發現,他們對傳統文化中表層的文化內容認知度很高(節日習俗98%、語言文字93%、飲食服飾84%),而對深層次的文化內容認知度不高(思想道德67%、宗教文化72%),對傳統文化中較專業的文化內容認知度也不高(詩詞歌賦72%、園林建筑63%)。
(二)對文字的認知
文字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漢字是中國通用的唯一交際工具,唯其如此,它是中國文化的脊梁。文字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主要用漢字書寫,漢字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很多字體,包括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隸書等。對傳統漢字字體的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情況,在對問題“你知道傳統漢字字體包括哪些嗎?(可多選)”的回答中,知道中國漢字字體大概分類的占59%的比例,將新宋體和微軟雅黑認為是傳統漢字字體的分別占比31%和10%。由此可見,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漢字的字體了解不全面,不系統。進而反映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也不全面不系統。
(三)對傳統美德的認知
傳統美德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中遺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對傳統美德的認知情況可以看出一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善的部分的認知,在問題“你知道傳統美德包括哪些嗎?(可多選)”回答中,如表3,西部高校部分大學生將好逸惡勞、見死不救作為傳統美德的分別占29%、9%,把一些社會病態的習慣錯誤的判斷為傳統美德。由此可見,西部高校部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中善的部分認知模糊。
(四)對儒家思想的認知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內容,了解了儒家思想文化便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而“三綱八目”又是儒家文化的總綱,因此“三綱八目”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從表4可以看出,能夠了解“三綱、八目”七條以上的的占62%,一點都不知道和了解較少的分別占比9%、19%,這與中國近代以來儒家文化的地位下降有很大的關聯性。
(五)對傳統宗教的認知
傳統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并有其獨特性,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表5表明,84%的人能認識到道教是本土宗教,61%的人認為儒教是中國傳統宗教,78%的人認為佛教是我國的傳統宗教,這說明西部高校大學生對我國傳統宗教的辨別力不強,對中國傳統宗教的歷史知識欠缺。這與當今外國宗教傳播力量不斷涌入,在中國迅速發展壯大,使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模棱兩可。
三、現狀概括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如下:
(一)總體認知程度偏低
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偏低,在主觀上很認同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對傳統文化全面認知度偏低。而且西部高校大學生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強,才會出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總體認知程度偏低的情況。
(二)對淺層次的傳統文化認知度高
西部高校大學生對淺層次的傳統文化認知度高,對深層次的傳統文化認知度低,對專業性較強的傳統文化認知度也低。對語言文字、節日習俗、飲食服飾這三方面淺層文化內容的認知度比較高,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內容。反之,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于詩詞歌賦、園林建筑等中國深層次的傳統文化認知度較低,深層文化專業性比較強,學生接觸較少,導致其相對于語言文字、節日習俗來說認知度偏低。
(三)對中國傳統宗教認知度低且存在偏差
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宗教的認知度偏低,并存在很多錯誤的認識。中國本土的純正宗教只有道教。佛教在漢朝時從印度傳人,對中國影響深遠,導致許多學生錯認為佛教是中國傳統宗教,這是一個歷史知識問題。也顯示出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宗教認知度不高,辨別能力低。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近代迅猛傳人中國,特別是基督教發展迅速,新中國建國初期,信奉基督教的只有40萬人左右,但是近年來大約有7000萬人。這些國外宗教的發展,混淆了西部高校部分大學生的判斷,使他們認為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國外宗教是中國本土傳統宗教。
四、原因分析
在多元文化日益融合的現代社會,人們身處其中的是一個多元文化環境,特別是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為主流的多元文化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喪失了其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地位,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與此相適應。歸納起來,影響西部高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
教育部門重視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在大中小學的日常生活中進行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但不是專門進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一個系統而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中淺層次的文化認知度高,對深層次的文化認知度低。
(二)深層次文化專業性太強.需要專業人研究
教育部門對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并進行大力宣傳,但是廣泛宣傳的文化都是一些淺層次的優秀傳統文化,并沒有宣傳深層次的優秀文化。這主要是因為深層次的傳統優秀文化專業性太強,需要專業人士進行研究,加之大學生的能力有限,從而影響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三)語言文字的障礙
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主要以文言文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存下來,但并沒有被充分地運用在現代生活中。隨著白話文的推廣使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文言文離我們越來越遠,要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需要對文言文系統的學習,西部高校大部分大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專業訓練,所以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障礙。我國民族眾多,語言文字繁雜,各民族語言成為各民族的母語,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交際的工具。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除本民族以外的其他人很難掌握,并且有很多少數民族沒有統一的文字,只能通過長輩言傳身教,長此以往,該民族的文化可能會出現失真以致滅絕。
針對以上原因,課題組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進中國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加強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加強對深層次的傳統文化的研究,讓更多的成果面世;鼓勵出版全面、系統的傳統文化“科普”著作等。最終實現提高西部高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