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天的信息社會中大眾傳播無處不在,當然大眾傳播也有著各種各樣的方式,對道德和作用的影響不能忽視。因此合理的道德教化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道德問題以及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教育和指導,以引起公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為公眾創造健康和振奮的大眾傳播環境,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
【關鍵詞】大眾傳播;道德教化;引導
一、大眾傳播的內涵和特點
大眾傳播是社會媒體組織通過文本(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廣播、電影、電子網絡以及其他大眾媒體向公眾傳播信息的社會實踐的整個過程。它是人類溝通的四種方式之一,自我溝通,人際溝通和群體溝通是其它三種方式。當然,與其他通信手段相比,大眾傳播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形式的多樣性。大眾媒體以字,聲音和圖像的形式以各種形式呈現,例如書、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等,以新聞、電影、電視劇、音樂、歌曲、舞蹈和文學作品體現出來。其次是內容相當豐富。社會信息系統由大眾傳播組成,滲透了日常生活,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第三是技術非常先進。特別是在今天的媒體的迅速發展中,大眾媒體更是以其先進的技術表現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前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廣度也得到大大提高,因此,大規模的信息越來越多地向公眾傳播。第四是對象十分廣泛。大眾傳播的前三個特征決定了它也具有廣泛的對象,而且其對象有這不斷擴大發展的趨勢。第五是效益的二元性。由于大眾媒體已經成為一種謀生手段,各大媒體企業為了增加收入,在選擇信息和處理處理信息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一方面創造社會效益,滿足統治階級政府的需求和人民大眾越來越多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創造社會效益的同時又得到自己的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大眾傳播的輻射范圍非常廣泛,是目前最有影響力,最具社會功能的傳播方式之一。拉斯韋爾是第一個對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各方面詳細分析的人。他曾明確指出,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有環境監測功能、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功能。隨著研究和學習的不斷深入,關于傳播的社會功能的學說也越來越多,大眾傳播不僅具有這些社會功能,而且將更加突出這些功能。信息傳播貫穿于大眾傳播的整個過程。信息傳遞的內容、對象、目的和效果是不同導致大眾傳播具有了不同的具體功能。
二、大眾傳播與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種人類社會意識形態,它是社會生活實踐中的一種行為品質,如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它也是人們的理想、價值觀和人生觀真實和具體的反映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作為一種行為準則,與法律,政治規范相比,是一種特殊的行為準守則。它有三個重要的特點:第一,道德規范不是制度性的。第二,道德規范是沒有強制性的。第三,道德準則是一個內化的規范。
基于大眾傳播的特點和功能,大眾傳播應承擔促進道德教育的義務,有效提高道德教育的生動性和有效性。內容豐富的信息還必須包括道德和文化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由個人在他們對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愿和道德行為的微妙影響中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選擇。我國新聞傳播還應促進中國的指導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標準,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不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信息傳播過程,教育不局限于學校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而是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大眾傳播為載體,道德教育滲透其中,延伸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一本有教育意義的書,一部有教育意義的電視劇或電影,都能給人們帶來道德教育,這樣的教育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現下各大電視臺流行真人秀節目,包括親子類、冒險游戲類等等,這些節目往往是寓教于樂,通過節目里明星的所作所為來影響觀眾,因此,節目組以及明星實際上都無意間扮演著道德教育與傳播的角色。
我國歷來注重道德教育,但是道德問題仍然頻現,有些比較嚴重,令人堪憂。大眾傳播中所顯現出來的道德問題更是形形色色,錯綜復雜,而實際上,我國當前大眾傳播媒介正遭遇一種倫理困境。現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的世界,全世界各類媒體信息充斥著整個媒體市場,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以及全球化、市場經濟的影響,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國媒體可能會違背新聞倫理、夸大事實從而形成負面事件。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曾在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瘋轉的“楊梅蟲”報道,本身是夸大事實卻讓許多楊梅種植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一是因為大眾傳播過程中忽略客觀事實,二是因為信息受眾對信息的接收與傳播不加理性地篩選與思考。另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用金錢買新聞,這實際上就是以權謀私,是新聞界的一種腐敗現象。此外,庸俗信息充斥著大眾傳播過程。現在有個現象讓人擔憂,那就是大眾的審美與品味低俗化、庸俗化,這就為一些庸俗信息提供了市場與生存空間,暴力、色情新聞對社會的短期和長遠發展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有嚴重的負面作用,嚴重影響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低俗化報道在短時期內也許能給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帶來經濟效益,但其結果是,腐蝕了社會風氣,不利于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之才,其精神品質和道德風貌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這些年大眾傳播的發展突飛猛進,在這一大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品性也隨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內容豐富的大眾媒體開拓了大學生的眼界,改革舊的思維方式和老的學習方法,促進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另一方面,對大學生的道德養成和身心健康的發展也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大眾媒體不斷普及,人的趨利性導致部分粗俗甚至低俗的不良信息給大學的道德教育帶來艱巨的挑戰。為了追求商業效率,迎合低級趣味,大眾傳播存在向負面或甚至不健康的意識形態趨勢,將積極健康的文化同灰色文化甚至黃色文化混在一起,通過投機形成一個壞的甚至錯誤的社會取向。
不良信息的普遍傳播使得大學生易于將用于消遣度日的庸俗文化理解為時尚的標桿,失去對于道德價值判斷的敏感性。另外這也非常容易造成大學生產生道德價值上的理解偏差,進而嚴重影響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在不良媒體的影響下消失殆盡。大眾傳播信息多元化對大學生道德價值教育造成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沖擊。媒體環境復雜多變,異質信息也隨之反復出現和不斷加強,勢必影響社會主導道德價值在大學教育中的積極作用的發揮,干擾正確道德價值的形成,加劇社會核心價值觀和道德現實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當代不同道德價值觀信息密集傳播時,出現道德價值選擇混亂,以及面對各種社會現象缺乏正確的內部道德標準。真正的道德自律在現實中很難被充分實踐,因為人之間的現實交流總是在他人的監督和約束之下的,真正的道德動機和強烈的社會觀點和倫理行為往往難以隱藏。然而,在現代媒體環境中,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中,現代人際互動是虛擬和復雜的。在沒有有效監測的情況下,大學生更加真實地按照自己的意圖判斷是非對錯,做出反應和行為,而不是根據自身所扮演社會責任的角色。這便是網絡環境中的倫理危機的挑戰。作為一種新媒介,互聯網有許多不好的因素隱藏在其難以想象的空間里。這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都產生很大的影響,不斷挑戰著原有道德原則和價值觀。
三、道德教化與引導
如何將大眾傳播這一手段的作用充分發揮,有效運用媒體輿論和社會動員力量,增強對人的道德品行的價值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實踐。
教化是道德存在的真正方式。人并不是生來就具有正確的道德判斷,所以人們需要通過教化來促使人在善良的倫理價值觀中不斷幫助人從本性到具備道德。倫理是人際關系的原則,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具有良好的價值特征的規則和原則。它是社會物質生活中的內在要求和人際關系的良好秩序的反映,在個人的生活中有著規范的作用。個人的教化是要接受它的規范,這將使個人獲得一個社會思想和洞察力,從個性轉變為普遍性。作為當今社會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大眾傳播有許多令人擔憂的道德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對大眾傳播進行道德教化和引導。
1、堅持大眾傳播的正確輿論導向
輿論是以人們存在共同關切的問題為先決條件的。在某些方面,輿論代表著強烈的社會方向、愿望和需要。大眾傳播是指導輿論的重要力量。大眾媒體具有監督社會輿論、幫助人民群眾發聲、監督黨和政府的行為、促進社會變革等重要得責任。當然這不僅是媒體的責任,而且是當代道德價值觀教育的意義。堅持引導正確的輿論,創造人的崇高精神,用優秀的作品激勵人們引導追求崇高的道德目標。在全球化和普及化的時代,為了實現人民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必須堅持媒體的正確輿論方向,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主題來引導人民走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社會生活。處理好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帶來各種物質現象,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和娛樂活動追求,培養生活的崇高品味,擺脫現有的心理困境,喚醒內在的道德良心,并可以意識到主動去抵制不良誘惑的侵擾。
2、開展好網絡教育,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
大眾傳播同時具有高速度和高效率的特點,并且有著廣泛的受眾范圍。通過開展網絡教育使得群眾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提高人們的媒體素養,謹慎選擇信息,提高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不發布、散播不真實、消極的言論,真正做到“謠言止于智者”。對于粗俗或不良的文化信息,加強道德的自我培養。這種自我管理和約束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道德的自律。面對各種包含不利因素的媒體,可以有意識地抵制各種不良信息,使用媒體不斷提升自己,發展積極的道德價值觀。
3、加快新聞立法的步伐
加強道德建設和法律的強制性約束是不可分割的。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通過建立一套客觀合理的規則來指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性保護,兩者都是重要的社會調整手段,難以獨立開來。這些年,大眾傳播特別是互聯網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立法監督。我國法律也在有關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無疑在一定范圍內減少了大眾傳播的負面影響。但是僅有立法遠遠不夠,法律是先決條件,更重要的是,執法必須嚴格,目前對于大眾傳播信息法律法規的管理還不完善。為了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好大眾傳播,我們必然要繼續在立法的完善上做出努力。一方面國家的宏觀調控要到位,另一方面落實到具體單位和部門時也可以針對現實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相應的規章。
大眾傳播實際是一把“雙刃劍”,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人們的道德問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堅持正確的道德方向,進行有效的道德教化與引導急迫且必要。
【參考文獻】
[1] 羅國杰. 倫理學[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9.
[2] 羅前娥. 大眾傳播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影響與對策[J]. 新聞論壇, 2003(03).
[3] 王春林. 我國大眾傳播的道德問題[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8(01).
[4] 王 昆. 淺析我國當前的大眾傳播媒介倫理困境及對策[J]. 中國傳媒科技, 2013(03).
【作者簡介】
史久男(1992—),女,江蘇高郵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