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要】據調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因為作業(yè)而傷腦筋,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將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yè)、少寫作文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我們教師能不能設計一些既能深化課堂學習,又有趣的作業(yè)呢?作為語文老師,我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構建人文交互性作業(yè)評價機制,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形成了“以自主學習為主線、以人文互動為主體”的作業(yè)設計與指導策略。
【關鍵詞】創(chuàng)新;自主;個性化;互動
語文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目前創(chuàng)新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已被教師們充分注意到,然而很少會有人留意學生的作業(yè)也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作業(yè)是語文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知識在作業(yè)中獲得,技巧在作業(yè)中掌握,能力在作業(yè)中形成,思維在作業(yè)中發(fā)展。作業(yè)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體現創(chuàng)新的多元復合體。
一、“文本作業(yè)”變?yōu)椤皞€性形式”
傳統的作業(yè)練習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很少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導致作業(yè)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的往來。學生個性得不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潛力也得不到挖掘,難以由此獲得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學習能力。
如學習了古詩《江雪》,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幅“雪天垂釣圖”,體會孤舟獨釣的凄清景象;學了《曹沖稱象》,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驗證課文所學的辦法;學了《一次科技活動》,讓學生動手制作模型;學了《琥珀》,讓學生試作一個“琥珀”;學過《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課文后,舉辦“我的足跡”攝影展覽;春天到來的時候,可布置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的足跡,可以到春風中去放風箏;可以搜集贊美春天的詩歌、散文,舉行“春之聲”誦讀會;可以寫和春天有關的任何題材的習作;可以拍攝一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yè)時,不僅充分學習了教材內容,還廣泛涉獵與教材相關的文學、生物、繪畫、歷史、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走進社會生活。這樣,作業(yè)就不僅僅是一個載體,而是一個極好的憑借,由此激發(fā)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huán)境不斷產生互動,自然地顯現出各自不同的智力類型和能力傾向,不僅獲取了許多知識信息,鍛煉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難忘的體驗。
二、“被動完成”變?yōu)椤白灾鲗W習”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必須尊重受教育者——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要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條件,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傳統的語文作業(yè)無非機械、重復地抄寫,令人頭疼的背誦,題目陳舊的作文。學生猶如疲憊不堪的漁夫在無邊的苦海漫無邊際地漫游。為此,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教完生字、新詞后,不再讓學生機械抄寫,那些已經記住的生字、新詞可以不抄寫,難記的字就讀一讀,記一記,再工工整整地默寫一次,布置作業(yè)時充分信任學生,承認學生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結果他們想方設法不抄生字,記生字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習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學生記“贊”時說:“有兩個先生家里有很多寶貝,我稱贊他們真有錢。”字形、字意、運用全會了,我想這不得不說是“創(chuàng)新思維”幫的忙。
三、“整體統一”變?yōu)椤绑w現層次”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yè),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作業(yè)的設計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強制式,給學生的作業(yè)也開設一個“自助餐”,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yè)氛圍,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yè),培養(yǎng)語文能力。
如學習了古詩《小池》后,我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yè):
1、背誦、默寫古詩《小池》。
2、《小池》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發(fā)揮想象寫一段話。
3、學習作者楊萬里的另一首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兩首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的異同。
第一項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第二項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第三項作業(yè)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yè)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一個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但是,小學生又具有好奇、爭強、好勝的心理,有的學生往往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標準答案”變?yōu)椤昂侠砘卮稹?/p>
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的學生都是不敢越“標準答案”一步。當作業(yè)“雪化了變成什么?”學生回答“變成春天”,如果我們用標準答案“水”來將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這位學生的想象力也將被我們扼殺了。
黃全愈博士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講到:“創(chuàng)造性只能培養(yǎng),不能教!”“有‘創(chuàng)才有‘造。所謂‘創(chuàng)就是打破常規(guī),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guī)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如果我們拒絕學生打破常規(guī)的舉動,那我們也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拒之門外。學完《爭吵》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你喜歡文中的誰?喜歡他的什么?大部分學生談到喜歡克萊諦,有一個學生卻對克萊諦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克萊諦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則,應該對“我”的報復行為提出批評。我認為評價這樣的回答不在于看學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標準,而在于看他的思維過程。也就是說不在于看學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為什么這樣說,說的有沒有道理,有沒有獨特的思維方法和理解角度,這種與眾不同的意見有新意,應予以肯定。
我們必須沖破“標準答案”的樊籬,變“標準答案”為合理回答。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個人見解,允許學生與同學爭論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確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師下定語。
總之,普通的作業(yè)活動,應是一種師生共同進行學識交流、情感溝通、志趣相融、教學相長的發(fā)展過程,應成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