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現代學徒制是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和部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本文闡述了工匠精神背景下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現狀及存在問題,針對問題,提出突破實施現代學徒制瓶頸的對策。
【關鍵詞】工匠精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1 工匠精神及現代學徒制現狀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體系,也是職業教育和校企合作不斷融合深化的新趨勢。它將傳統學徒培養融入到現代職業教育當中,強調校企合作,共同招生招工,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傳授知識技能。
從世界范圍看,德國、瑞士、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廣泛開展了現代學徒制。其中,德國開展現代學徒制比較早,已經形成專業體系,各類企業參與度非常高,大中企業學徒制參與率高達91%。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只有提高產品質量和水平,從技術、工藝、流程、研發創新、服務等等方面不斷突破,才能與世界經濟同步,更好的轉型提質。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現代學徒制建設,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師傅帶徒弟,手把手教授知識技能,因此實施傳統而古老的現代學徒制的關鍵就是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
當前,國家及教育部采取了各種措施大力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大力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部分高職院校也結合實際,進行了大膽探索。然而,實際情況是,存在著學校一邊熱的情況,要實現現代學徒制困難頗多。
2 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國家地方層面的政策保障和經費保障
目前情況來看,缺乏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政策保障和經費保障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也沒有操作性強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2.2 企業沒有積極性
教育部文件對學校有一定的作用,但對企業沒有足夠約束力,企業沒有利益,也就失去了開展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
2.3 管理缺失
職業院校缺乏相關管理手段、經驗和能力,企業缺乏相應的實習生管理制度和指導人員,實習效果差。
3 對策
3.1 加強現代學徒制運行保障機制建設
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制定出臺適合現代學徒制發展的政策。明確政府、企業、行業和學校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權力與責任,從法律制度層面保障現代學徒制的實施。
政府應建立現代學徒制企業利益補償的機制。補償機制可以用減少企業稅收、經濟獎勵政策或者項目支持等方法來補償企業。地方政府牽頭,政府、企業、學校以及部分行業應共同出資建立保障現代學徒制發展的基金,確保現代學徒制可持續開展。
3.2 進一步落實招生即招工一體化
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先決條件是實施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校企合作,大力開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教育主管部門要給予試點院校招生自主權。試點院校根據合作企業用人需求,與合作企業協商制定招生與招工計劃,擴大招工招生范圍,改革考試及錄取辦法。試點院校要將現代學徒制相關招生計劃納入學校年度招生計劃進行統一管理。
3.3 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實施現代學徒制關鍵點還是要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共同選擇適合開展學徒制的專業和課程,根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規律和崗位職責的實際,共同制定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選擇和自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和考核評價方式,開展教科研工作等,真正達到校企一體化育人,為企業提供高技術人才,達到雙贏。
3.4 加強專兼結合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現代學徒制基本保障就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校企共建的師資隊伍。校企雙方的教師和師傅,形成雙導師制,共同承擔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
校企雙方要深度合作,不能被現有的教師編制和用工制度束縛,探索建立校企教師、師傅流動編制和崗位,設立兼職教師、技師崗位,大力開展校企之間人員互聘互用,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的力度。
校企合作企業要選拔優秀高技術人才和工匠擔任師傅,明確師傅的崗位責任和薪酬待遇。對師傅的教學任務進行考核,按照考核發放帶徒崗位津貼。學校要將校內指導教師的企業專業實踐和技術咨詢服務納入教師考核當中,作為專業技術職務及管理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
3.5 形成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
確保現代學徒制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就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學校和合作企業要根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建立教學運行管理與質量監控體系,確保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校企共同制定切實可行的學徒制管理辦法,保證學徒、教師、師傅的基本權益。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合理安排學徒制教學,根據崗位,分配學習工作任務。依據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校企雙方實施培養彈性學制或學分制,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探索實施多種形式的全日制學歷教育。
3.6 創新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考核評價方式。
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選擇企業及生產過程中,具有典型工作任務和技術技能的案例或問題作為專業設計、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教學環節的主要任務。
現代學徒制的考試、考核評價要以理論考試、技能考試、答辯考試和現場測試等考試相結合為主。專業基礎知識方面,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專業技能方面,重點考核學生職業能力及技術應用,熟練程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績效考核的體系要以為培養質量和服務貢獻為主,注重發揮行業、用人單位的作用,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體系。
4 總結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新方向,國家、地方政府、高校積極配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大膽改革,加快實施,才能更好的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賈金嵐.現代學徒制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 2016(31).
[2]唐林偉.學徒制的現代化[J].職教論壇, 2016(29).
[3]趙鵬飛,陳秀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12).
[4]曹曉舟.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6(23).
作者簡介
薩日娜(1982-),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人。公共管理碩士學位。現為烏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物流管理、職業教育。
作者單位
烏海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 0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