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
【摘 要】本文分析了傳統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欠妥之處,結合案例闡述了在初中英語詞匯的課堂教學中怎樣滲透情境教學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處理好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的關系,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系,提高詞匯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使學生學以致用。
【關鍵詞】詞匯教學;情境教學;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難點。縱觀英語教學課堂實踐,許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教師教授新單詞→學生朗讀→學生課后記憶新單詞→教師第二天課堂聽寫單詞。一方面,學生在這種機械被動的詞匯教學模式的訓練下,因無法主動參與課堂,最終導致其厭學,怕學;另一方面,詞匯教學與語言運用嚴重脫節,久而久之學生不能形成適合自己的詞匯學習的策略,更談不上有效地運用詞匯,達到用英語做事的目的。總而言之,這種機械地教授詞匯的狀態是我們急需去反思和改進的。
二、問題的解決
為了走出詞匯教學的低效困境,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將初中英語詞匯在情境中進行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做法。《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11)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來組織教學,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只有精心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才能讓學生學會在恰當的情境中使用詞匯,運用詞匯,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會用英語來做事。無論從中考的應試需求還是從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將英語詞匯教學與情境教學科學、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認真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令人可喜的是,近年來,在情境中教授英語詞匯的教學思路逐步得到學界的肯定,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也將這種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實踐中。筆者通過課堂觀摩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現就在初中英語課堂中如何將詞匯教學融入情境教學中談幾點自己的觀點和實踐建議。
三、課例再現
在筆者所觀摩的課例中,省級示范中學初一年級一位英語教師所授的人教新目標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 A period 1充分體現了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與情境教學的有機結合,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一課時的話題是談論在餐廳就餐,通過此課時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有關餐飲的詞匯,學會使用would like 的表達法,以及顧客在餐館點餐和服務員為顧客提供餐飲服務的表達法。結合詞匯學習要求以及話題要求,現將本課例相關部分呈現如下:
Step1 導入。
教師通過符合師生實際情況的自由對話(如下)展開教學:
T:I had a bowl of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this morning. It was so delicious. What do you want for breakfast tomorrow morning?
S1:I want chicken noodles.
T:Thats a rich breakfast. Shed like chicken noodles. “Would like”is another way of saying “want”.介紹完之后教師將Id like=I want=I would like 板書在黑板上。這樣通過教師設置的真實情境,很自然地導出了本課時的話題。
Step2 目標詞匯和交際用語的呈現和操練。
接著該教師很機智地將話題切換到了在餐館就餐的情境當中:
T: Now, lets go to the noodle house and find what would we like for breakfast.(showing pictures on the screen) In the noodle house we have a lot of specials. What specials do we have? For special 1 we have…(pause)
S: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T:Follow m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教師利用圖片很直觀地將學生帶入各種各樣面條的情境中,學生在此情境中完成了目標詞匯special, noodles, mutton, beef, cabbage, potato, would like的學習。之后教師又用同樣的方法切換到了另一個情境:
T: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showing pictures on the screen)
SS:Id like some mutton and cabbage noodles.在進行了一定操練和pair work 之后,教師又引入了新話題:
T: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showing pictures on the screen)
SS:Id like a large bowl of chicken and carrot noodles.在這一次的操練和pair work 之后教師完成了large size, bowl等目標詞匯的教學,并將詞匯及時地運用于有意義的對話當中。
Step3目標詞匯和交際用語的替換練習。
教師在真實的課堂情境對話中將對話擴充到了對第三人稱的詢問,并有效鞏固了目標詞匯和交際用語的學習。
T: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he like?
S1:Hed like mutton and potato noodles.
T:What size would she like?
S2:Shed like a medium bowl of mutton and potato noodles.
Step4 任務設置。
在進行了大量的語言輸入,搭建了系統的語言支架之后,教師又一次設置情境: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到餐館就餐服務員與顧客的對話編寫。在這一教學步驟中教師在電子屏幕上向學生呈現了一份菜譜和有關餐館就餐與服務的交際用語,讓學生作為參考;并讓學生結合在課前設計的菜譜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這個任務。
Step5語言輸出。
各小組成員在教室中模擬餐館中服務員與顧客的會話情境表演對話。在這一教學步驟中,學生的語言輸出相當豐富,除了老師教授的目標詞匯和交際用語外,還有“We need a table for three.” “Wed like mushroom soup.”等新的交際用語的生成。在這一步驟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參與率很高,有12組(4人一個小組)同學參與了當堂表演。
Step6課堂的延伸。
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在本學期學科活動中將此對話進行課本劇表演。
四、分析與討論
1.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在此課例中教師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中都在恰當的語境中呈現新詞,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結合有目的,有意義的對話教授目標詞匯,這樣學生就對詞匯的意義,用法搭配,句法功能等,有了更為系統和感性的認識,真正做到注重語言實踐,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2.在學生的詞匯學習和詞匯運用的實踐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正如在《課標》中所提出的那樣,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處理好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的關系,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系,使詞匯教學活動更為有效。將詞匯融入到情境中進行教學,就能很好地協調學生這兩方面的關系。在本課例中,教師在有意義的情境對話中教授新詞,并在反復操練目標語后讓學生根據情境表演對話,從而使學生既學習了語言知識,又發展了運用語言的能力,既操練了目標語又在對目標語運用的內化過程中對詞匯的學習與運用掌握得更為牢固。
3.此課例中學生的課堂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均有明確的交流目的,有真實的交流意義,并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學生通過個體活動展現了自我,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培養了自信心。在pair work 和group work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學會了與他人合作,進一步拓展了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Step 5中學生將本節課所學的目標詞匯和句型作為支架,主動選擇教師提供的就餐服務用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寫和表演對話,對已學的詞匯知識和句型通過主動思考達到了知識的內化,借助角色表演這一活動完成了有意義的、自主的輸出。
4.在本課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在餐館就餐這一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在實踐中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能力,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語言、運用語言。學生學會了用英語做事,學會了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表達簡單的個人觀點和感受,從而提升了語言運用的能力。
五、結束語
誠然,英語詞匯教學的方式有很多,筆者認為在課堂中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在情境中教授目標詞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能更好地處理好知識學習與能力發展的關系,以及語言操練與語言運用的關系。情境設置中的Pair work 和group work有助于提升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思想,特別是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以及表達簡單的個人觀點和感受的能力,從而達到鞏固目標詞匯記憶和提升學生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的目的,讓學生準確理解語言知識并將其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學會用英語做事。
【參考文獻】
[1]陳松林.例談初中英語課堂情境主線與情境鏈的創設[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1)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劉道義.如何學與教英語詞匯.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