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新
【摘 要】小學生語文學習是掌握語言、提高交往能力和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培養學生說話、識字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寫作的必備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選擇適當的讀物,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擔負著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任務。《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通過閱讀、理解、體驗、感悟、思考、探究、發現、創新,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筆者認為必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一、創造良好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為學生爭取課外閱讀的機會,建議學校讀書館閱覽室每周按時向學生開放兩次,利用活動,自習時間走進讀書館和閱覽室任其所好,隨便翻、隨便看;寒暑假我們要盡量減少作業量,建議學生至少讀兩本中外名著。通過這些途徑,豐富多彩的知識信息、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和寫作技巧;眾多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視角便進入學生的腦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遇適當的契機,這些信息便從學生的思維過程中涌現出來,化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新發現、新創造的能力。通過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氛圍的創設。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就能親臨現場,才能真正做到感情投入去閱讀,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筍》一文時,我通過幻燈片來讓學生了解春筍的生長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春筍生長時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在朗讀時,我邊用幻燈片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文章。學生在視覺、聽覺的慢慢領悟到春筍的精神,喚起學生的想象,慢慢進入的情境,并讀出了那種感覺。
二、讀思結合的方法
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想什么、怎樣想呢。我認為,凡是課文中所包含的字詞句段篇都是屬于閱讀時思考的范圍。首先,理解課文的前提是理解詞語。理解詞語主要是理解重點詞語、特別是對表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詞語。其次,理解課文的基礎是理解句子,要著重指導學生理解對表現中心有較大作用的句子、含義深刻的句子、跟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句子、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再次,要理解自然段,從形式上認識自然段,知道句與句在內容上是怎樣連起來的,能夠歸納自然段的段意。最后,要在理解詞、句、自然段的基礎上理解篇章,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幾個方面緊密聯系,環環相扣,逐步提高。總之,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所想的問題隨著閱讀的深入應當由易到難,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考慮到每個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況,認真設計每節課學生閱讀的任務,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讀,要達到什么的目的,教師應對不同的階段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只有通過這樣精心設計的閱讀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的方法
閱讀方法一般包括精讀、略讀。精讀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模,再閱讀全文章節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常用的是略讀。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把略讀分為游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培養學生閱讀方法,我們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切忌拔苗助長。要讓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后精讀品析,最后評議摘錄。課文中有相當多的詞語、句子,往往難以理解。如果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聯系上下文,就能確切地理解。例如:《鳥的天堂》一文中,學生會發現有的“鳥的天堂”加了引號,有的沒加引號。這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把兩個“鳥的天堂”放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義。學生通過上下文聯系就會發現,文中出現的幾次“鳥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樣,四次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指天馬河上的那棵大榕樹,表示一種特定的稱謂,是對大榕樹的一種夸張形容;而課文題目和課文最后一句中不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是因為作者親眼看見被人們譽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后,感到鳥兒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真像在天堂中一樣,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樹的的確確是鳥的天堂,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
四、聯系生活和自身體驗理解課文的方法
由于語文課本內容豐富,課文中有些事物和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去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或發現與課文描寫的事物相同的經驗,幫助理解課文。例如《草原》中有一句話:“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學生對“灑脫”這個詞顯然難以理解,通過查字詞典知道其意思是(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這個理解還不能讓學生完全理解。學生又從“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對“灑脫”有了較具體的理解,但感受還不深刻。通過教師啟發,有學生和自己生活聯系起來,說自己一個人在操場上騎自行車的體會,想怎么騎就怎么騎,這樣全班同學對“灑脫”有了實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騎馬、開車是怎樣無拘無束,從而體會出只有用“灑脫”這個詞才能準確、生動地寫出草原上開車的感覺,襯托出草原的遼闊。
五、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良好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從表面上看,閱讀就是眼睛看,實際上,閱讀是一個處理信息的極其復雜的心理過程,有效的閱讀要求小學生不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別是對課文以及一些有啟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馬觀花,需用心體會,圈點批注,認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每教學一篇課文,我就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久而久之,學生學會了質疑,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進入一種積極探索的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逐步養成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了閱讀能力。如講授《草船借箭》這課時,講述一下《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并在課堂上講一兩個有關這本書上的故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們推薦《安徒生童話選》逐步培養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有效的閱讀方法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終生受用。
【參考文獻】
[1]辛衛華.《教育(文摘版)》,2016(8):00217-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