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不僅要給學生傳授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自學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轉變觀念;自主學習;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良好自學習慣的養成是要長期培養并且長期堅持的。其實習慣和教育也是緊緊相連的,用葉圣陶先生的話說,“教育是什么?教育用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養成習慣。一種良好的習慣是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而養成習慣的最佳的時期就是兒童時期。”所以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抓好自學習慣的培養。
一、觀察、分析并糾正小學生現有的不良自學習慣
首先,應該改變老師“教”的觀念。由于我國很多學科的學習都是為了應對考試,老師在課堂中基本都是在自己講,而忽略了學生的參與,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掌握知識,還會減少學生的自主參與機會,培養了其惰性,并降低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只教會了學生專業知識,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在數學課堂中培養自學能力,養成自學習慣。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記得牢,學習效果才會更顯著。
其次,就是轉變以往學生“學”的觀念。想要培養小學生好的數學自學習慣,只靠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同樣重視學生“學”的觀念。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不斷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學生只有對主動想學的知識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中要讓學生自主討論、勇敢質疑,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
第三,用引導的方式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發現了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切記不要用太過嚴厲的方式批評他們,由于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在很多問題上需要教師運用引導的方式對其教育,對于小學生來說委婉可親的言語要遠遠比嚴厲可怕的批評有效得多。例如在做計算題的時候,學生會由于粗心標錯單位,比如“元”和“萬元”就相差甚遠。那么教師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將這種看似是小問題,但在實際中確是大問題的錯誤講給學生聽,讓他們意識到粗心的嚴重危害性。也就是說,在糾正小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的時候,一定要用符合他們的年齡的教育方式,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兼顧小學數學學習整體,形成自學習慣培養體系
1.督促學生課前預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課前預習就顯得更為重要。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的時候有時會比較難下手,但是如果學生自己在課下就對要學習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無論對學生或是教師都是有益的。對于教師來講,學生預習之后再講課,則可以更順利地進行;對于學生來說,自己對所學知識預習過之后,則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或求知欲。當然,課前預習的習慣需要在教師的督促下才可能形成,畢竟小學生的自制能力有限,有些事情是需要用硬辦法完成的,所以教師應該硬性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在講課之前進行抽查。久而久之,學生們就可以養成習慣。
2.激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養成勇于展示自我的習慣。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常性地跟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去,互動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一點教師需要格外注重,那就是激勵學生在上課時積極回答問題。這里的引導要講究方式,激勵學生回答問題不等于提問某個學生回答問題,兩者是有區別的,教師一定要區分開來。選擇某個學生回答問題是強制性的,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意愿;而激勵學生回答問題并不是特指哪位學生回答,而是采用拋出問題,讓學生自愿回答的方式。當然,教師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激起學生們想要回答問題的欲望,比如說有獎競答,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就獎勵一朵小紅花;課上多次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就給予“最求上進少年”的小獎狀等等,這些小獎勵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很有效的鼓勵。
3.課后積極復習,養成善始善終的習慣。學習要有一個良好的開頭,更要有一個完整的結尾,不能夠虎頭蛇尾。所以說,在課后,學生也要養成積極復習的習慣。下課之后學生就不在教師的管轄范圍之內了,這樣一來督促學生復習的任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一起完成。教師在上課時規定學生回家在家長的監督下復習并且需要家長簽字,第二天交給任課老師檢查。這種硬性要求的教學方式在前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時候是必須的。基于小學生自控能力差的年齡特點,教師和家長有必要對其進行略顯強制性的要求,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善始善終的學習習慣。
三、營造自學氛圍,尋求自學樂趣
首先,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想要將學生的潛能激發出來,就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老師可以從兒童的心理出發,對學生進行鼓勵,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在課堂中面對每一位學生,老師可以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假設,大膽質疑,給學生足夠的自信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其次,就是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數學作為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將數學題放入故事中來講,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能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再次,建立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老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來擬定教學情境。建立自主學習情境可以選擇問題情境、矛盾情境、競賽情境、游戲情境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會更加突出。
培養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想要從根本上培養小學生學數學的自學能力和習慣,就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鐘華.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習得數學-低年級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培養的幾點做法[J].小學新課堂,2011,(23):132-134
[2]徐學福.名師講述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160-172
【作者簡介】
孫兵,男,1973年出生,1995年畢業于遼寧省盤錦市師范學校,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