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靜
內容摘要:中職語文教育,尤其是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學設計上。只有重新探索課堂教學設計,才能真正實現中職語文古代文學教學。因而我們對中職語文古代文學的課堂設計進行歸納總結,并得出結論。
關鍵詞:中職語文 古代文學作品 教學設計
中職語文教育,尤其是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教學設計上。只有重新探索課堂教學設計,才能真正實現中職語文古代文學教學。因而我們對中職語文古代文學的課堂設計進行歸納總結,并得出以下結論。
一.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注重情趣性。
在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教學法。比如榜樣作用的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書法,情境模擬來創造情境。情,就是由外界條件而引發的喜怒哀樂等情趣,可以說是知趣,也可以說是心情,因人而異。任何人都是會注意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并積極地探索。文章中提到的情趣性是狹義上的情趣性,專指學生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表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激趣一詞的含義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盡一切方法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每一個老師都渴望讓自己的學生在自己的課堂能夠激發出無限的興趣,從而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言甚妙,人生中最好的老師是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有對事物探索的熱情,從而達到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境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感悟生活。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體會生活的詩意。正如劉建德所言,“對個體生命的熱愛和多方面發展的關注與促進,應該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1]每一個青年學生都是熱愛生活的,也同樣充滿著智慧意識和一定的審美情感,與此同時兼具有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可以說每一個學生都是潛力無限的有能力自主的走進生活中去體會文學。(2)反復誦讀。誦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情緒中體驗知識。著重從四個方面論述了誦讀教學的意義:“第一,有利于學生對文言篇章的整體把握與感知”;“第二,有利于學生文言語感的形成”;“第三,有利于學生文學素養與審美能力的提高”;“第四,有利于學生接受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2]關于誦讀教學的具體實施,研究者們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胡虹麗從五個方面探討了“誦讀教學的方法改進”:“興趣是先導、理解是基礎、感受是關鍵、想象是橋梁、技巧是保證”。井源則具體論述了誦讀教學的可實施步驟:“初讀——不求甚解、熟讀——庖丁解牛、吟詠——感悟內化、背誦——回憶再現”。這些關于誦讀教學的研究為當今語文教育中誦讀教學的具體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借鑒。(3)課外閱讀。通過課堂教學中多布置閱讀任務,讓學生愛上閱讀,善于自主的從書本或網絡中搜集資料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覺得閱讀有用,有趣,就會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思考,主動去尋找答案。所以在中職語文校本教學中要注重課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運用,多讓學生廣泛閱讀,提高知識面的廣度,有了閱讀的廣度才有可能提高思維的深度,從而開展深層次教學,意義教學。
二.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選文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注重人文性。
語文教師應該把課堂當作學生思考、認識、理解、體驗、演繹人生的舞臺。進行素質教育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教學。好的語文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靈魂的感悟和啟迪。在新教材里,許多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盡情展示,人生的感悟滌蕩著求知者的靈魂。例如,畢淑敏的《提醒幸福》,提醒我們不要讓幸福擦肩而過。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把我們帶入了縹緲朦朧的美妙境界,抒發了熱愛和追求美好自然的情感。學生在欣賞之余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學的熏陶。同樣,在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揚愛國主義,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教師需要借助語文課文,寓教于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學生共同賞析,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一種平等、和諧、自由、愉快、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啟迪、引導學生感悟人生,讓語文陶冶情操。[3]
三.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選文的課堂教學過程要注重創設情境。
教師要學會創設意境,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膽的教學設想,這種設想與我們過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劉建德曾經指出,“課堂,是生活的詩化”。[4]他作此論調不無道理。在他看來,課堂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的形式,更是一種生活的形式。而處于生活中的我們,總要富有詩意地去感受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雨巷詩歌教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創設詩歌意境在江南小巷中進行情境表演。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教學,也可以在山塘街進行情境模擬配樂朗誦,運用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運用音樂激發我們的情感。我立足語文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通過設計組織形式多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激發職業學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鼓勵幫助學生尋找、發現、感受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提升職業學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構建開放、有活力、有內涵的職教語文教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行學校教育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就是沒有將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相結合,從而很難實現知行合一。為克服這一弊端,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應該開展游學班課程。戶外游學既是走進了生活,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主動學到知識,既鍛煉了實踐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是一舉數得的學習方式。
四.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選文的課堂教學過程要注重藝術性。
生活是一門藝術,課堂也是一門藝術,要求語文教師要有一定的藝術追求,運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語文教學,比如注重平時自身的要求,練習書法、繪畫、樂器,茶道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藝術性。同時運用榜樣法將中國中傳統文化精髓的部分傳承下去。
人們都說:“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由于語文課程包括中職語文教學具有“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特點,藝術性和科學性在中職語文課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結合,就必須構建一種“善教”與“樂學”互動模式。“善教”要求教師具有創新意識,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把握知識的重點、難點,注重啟發與誘導學生,善于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能把學過的知識加以培植、發散。“樂學”意味著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消極的“等、靠、聽、記”,而是主動地參與討論、思考、質疑和創新。課堂教學若只限于學習課本知識,內容僵化、單一,較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效率自然也較為低下。我們應結合實際,從“大語文”的角度去審視語文的課堂教學,因此,對教學內容的拓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關鍵的一環。比如,設計開放性作業布置,大膽創新,允許學生自主設計任何形式的作業來展示學生對本堂課的理解和感悟,真正實現創新課堂的意義,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總結
最后我認為,創新課堂的核心在于激發情感,運用情境創設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關鍵性作用。關注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進行思維教學,意義教學,深層次教學。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課前布置任務,分小組討論,分小組合作完成作業。運用任務驅動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效果。要讓學生人性化的去自我感覺知識,體會知識,綜合全面的發展學生的素質,進行素質教育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教學。
注 釋
[1]劉建德著.關于課堂的思考.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7頁
[2]陳思.高中文言文誦讀教學探究.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3]王三山編.文人書趣.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55頁
[4]劉建德著.關于課堂的思考.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頁
(作者單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