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佩瑜
摘 要: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開端,對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生未來的知識體系構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應屆的入學孩子知識基礎參差不齊,每個家庭在學齡前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因此,剛剛入學的學生的學習起點都各有不同,只有了解不同層次孩子的學習起點,再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才能制定相應的完整策略,進行有效的建構。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育;學習起點;知識構建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上每個家庭對于孩子教育的要求呈現多元化的形態。有些家庭的教育意識比較好,對孩子在學齡前的教育做得比較充分,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意識較差,所以孩子在學齡前階段沒有獲得系統的基礎教育,因此,在進入義務教育階段會顯得進步比較遲緩,接受能力較差。由于種種因素,剛剛進入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們的學習起點是不同的,所以教師應該針對這些狀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學生知識起點的現狀
低年級學生的知識起點大多來自于學齡前階段的家庭教育。而學生在學齡前接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又大致分為兩類:家長的教育意識和社會幼兒教育產業的發展。
家長若受教育水平高、經濟條件允許,就會舍得對孩子的教育進行投入。學齡前兒童處于發育期,對知識的接受和學習能力非常強,如果進行積極的引導,學生可以在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之前就熟記乘法口訣表。而如果是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水平較低或經濟狀況較差,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那么孩子的學習在這一階段也會停滯不前。當下社會的教育產業非常發達,對于從胎教到義務教育可以說是一應俱全。
二、針對學生知識起點現狀的教學策略
由于當下學生在學齡前階段的不同學習情況和家庭中的教育意識水平,在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后,學生知識起點的個體差異就會變得非常明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摸清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構成狀況,針對所教授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適合的教學策略。
(一)摸清學生的知識起點
了解學生知識起點,是為了掌握這些信息:(1)學生對于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技能掌握程度。(2)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與技能?沒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樣?(3)哪些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需要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以上問題可以課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課的導入環節進行了解。了解了這些信息,教師的教學才會更加具有針對性,才不會產生無的放矢的問題。
學生入學之后,教師應該立即對學生的知識構成狀況進行摸底調查,這一過程可以運用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開學前的摸底測試考試。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對學生先發卷子做測試,或者在課前運用訪談或問卷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構成狀況。
例如,教師可以針對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提問:什么是正數和負數?什么是正整數?0是正數還是負數?這些問題可以交給學生討論,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回答狀況和所述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初步地掌握學生的知識起點狀況。每個學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因此,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摸清學生的知識起點時不宜讓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暴露得太過明顯。很多時候,教師只要讓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然后去細心觀察學生在討論中的狀態,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學生的知識起點的狀況。當然,教師也應該時刻謹記,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并且不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知識起點記錄下來,以便在之后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工作。
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與初入學的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學齡前階段的學習狀況、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要求。
如此,了解到學生的知識起點,就可以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在了解了不同學生的知識起點之后,教師應該制定針對班集體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應該以知識起點最低者為底線,兼顧知識起點較高的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習慣于設計單一的教學方案,然而,在明確學生的知識起點之后,教師的實際教學內容可以適當進行調整,應該面對具體的學生。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來掌握學生的知識起點。課堂練習就是一個不錯的探索機會:小學生具有特別強的好勝心,總是想顯示自己比別人強,自己對于知識的掌握更多一些。針對這樣的心理特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一些知識問答小比賽,內容可以是沒有講過的或即將學習到的。一旦學生發現這些題老師沒有教過,為了顯示自己的知識豐富,就一定會絞盡腦汁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比賽中彰顯自己的知識含量。教師就可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確定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選擇相應的教學起點。例如,在上“萬以內退位減法”這一課時,可以出示:905-346,3008-2369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并選擇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反饋:905-346=669,905-346=659,905-345=559,905-346=459,3008-2369=1749,3008-2369=749,3008-2369=639,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基本已經將自己所了解的相關知識全部表現出來了。
再比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通過“同學們,你們對長方體有哪些了解呢?”“你們對長方體還有別的認識嗎?”“你們對長方體還有更多的認識嗎?”三次提問中了解學生對于長方體的認識水平。教師不用再去講解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而對于“如何證明相對的面面積相等”“什么叫做棱”“怎樣證明相對的棱長度相等”這些一般學生都不會的知識點時,教師則要對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
(三)構建非直線性的教學路徑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帶入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興趣等因素,加上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穩定性較差,課堂上隨時可能會發生“意外事件”。這些“意外事件”要求教師擁有冷靜的頭腦、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扎實的教學基本功,能夠在意外發生后立即進行處理,并且將學生的注意力再帶回到對于知識的學習中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最怕的就是課堂中出現“意外事件”,一般對于這種情況,教師的普遍做法就是排斥或消滅。但是,其實這些令人頭疼的“意外事件”卻恰恰是課堂中最寶貴的教學經驗來源。因為在“意外”中,教師更容易接觸到學生的真實想法。
比如,在講解“乘法”這一知識內容時,對于知識起點較低的學生來說,理解數字相乘的邏輯可能較為困難,這時可能會有學生情緒低落甚至擾亂課堂紀律,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出現哭鬧的情況。此時情緒激動的學生所表現的,正是其知識起點中缺失的知識部分,其也代表了很多其他學生心中存在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首先安撫學生情緒,然后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阻礙提出解決方法,再將課堂思路引回到教學內容上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進一步探明學生的知識起點狀況,更能提升自己的教學魅力。這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的重要一環。
孩子們的競爭壓力隨著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健全也會越來越大。家長為了孩子在未來社會中能處于一個比較良好的競爭位置,都會為學生早早打下知識基礎。可是由于每個家庭的具體狀況和學生個體之間的不同情況,每個學生在入學初期的知識起點會有差異。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起點是為了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時時關注學生的變化,做好教研和教學工作,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崔翠翠.關注學生學習起點,實現有效建構[J].科教導刊,2011(4).
[2]張雪云.準確把握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3).
[3]楊瑤琴.找準學習起點,構建有效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8).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