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榮
摘 要: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連。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當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中實現數學知識的學習,從而獲得實踐探究和能力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對生活的歸納和總結,也是對生活的客觀反映。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由于數學教學和生活相脫離,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很容易造成理解困難、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隨著新課標的大力實施,教師需要通過轉變教學觀念,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實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充分結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一、讓數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所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和數學有著不可忽視的密切關系。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新課標的大力實施,如今的小學數學課本也在很多的知識點和課題與生活中進行了結合。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觸手可及且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他們能夠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深入淺出的內容中準確掌握數學知識,并在獲得直觀的感性體驗中得到知識的理性升華。
例如,在講解“百分數”的知識之前,本人結合學校即將舉辦的籃球選拔賽進行了引例:“一班和二班的籃球主力進行投籃,要從中選出可以代表學校參加區籃球賽的隊員。一班的隊員投籃12次,命中5個;二班的隊員投籃20次,命中8個。如果你是體育老師,你會選哪個班的主力隊員代表學校參加區籃球賽呢?”此問題一出,班里的學生便立刻活躍起來,紛紛開始討論。有的學生說應當選二班,因為他們的命中數量高;有的學生說應當選一班,因為他們命中率高。這時,教師適時引入“百分數”的知識,讓學生在抱著“誰能出戰去比賽”的興趣有效地掌握數學知識,同時解決了問題。
二、以生活經驗實現知識的掌握
事實上,每個小學生在學習系統的數學知識之前,已經在自己的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數學常識和概念。因此,這更要求教師應當以學生日常生活的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以生活中學到的數學為基礎,讓他們的數學知識實現系統化和個性化,并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在講解“圓的周長”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出直徑大小互不相同的塑料圓盤,讓學生以獨立實驗和合作探討相結合的方式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在通過測量、討論之后大多能得出“圓的周長是該圓直徑的三倍多一點點”的結論。這時,教師通過學生的這個結論引入圓周率的概念并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學習到數學知識,并獲得由直觀現象向抽象意義的升華。
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數學教學固然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生活情境全部都照搬到課堂之上。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的生活與數學知識相聯系的素材,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感受真實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小數乘法”時,就可以創設菜市場買菜的情境,通過蔬菜的價格和數量關系,引導學生進行小數乘法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盡管不能把菜市場搬到課堂來,但是將蔬菜的價格等生活內容進行數學知識的滲透,卻同樣可以達到教學生活化的效果,并且同樣有助于學生學習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公式,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讓生活實踐提高數學的能力
數學的學習是為了在生活中實踐應用,而實現數學理論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最重要途徑就是進行練習。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布置的數學練習往往脫離生活,不僅無助于學生數學知識指導實踐能力的提高,甚至還會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厭煩心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應當以新課標的理念為基礎,設計和布置充分結合生活的數學練習,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鞏固數學知識,提高生活能力。例如,在講解“圓”的知識后,教師就可以布置這樣的題目:“學校的圓形花壇需要播撒肥料,已知每平方米需要播撒120克肥料,那么學校要準備多少肥料對圓形花壇進行施肥呢?”這樣的實踐探究性練習實現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可以讓學生有效地實現知識的鞏固,進而得到能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探究、競賽等方式進行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學習。比如,講解“軸對稱圖形”之后進行圖案設計大賽,“百分比”的知識學習后研究自己的壓歲錢存到哪個銀行或哪個貨幣基金中可以獲得最大收益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進行完美結合,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真正提高。
總之,實現小學數學和生活的結合,可以讓學生在直觀的認識中實現知識的有效掌握,并且對學生加強抽象思維能力、提高生活能力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海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開展策略研究.讀與寫,2015(23).
[2]蔡遠香.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研究.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