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研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禁發現:“教學做合一”中“做”與“教”、“學”相結合的具體落實,不正是我所一直在找尋著的嘗試教學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語文課堂的突破口嗎?那何不就抓住“做”,落實“做”,在“做”上下功夫,從而更好地踐行嘗試教學與小組合作,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由此,總結以下三點: 一、抓好自主預習;二、落實自學嘗試;三、做好小組合作。師生協“做”,相信突破就在“做”開始。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 嘗試教學 小組合作 突破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27-01
2012年8月,作為一名新教師的我很榮幸成為了B小的一員。記得報到時,校長就學校的嘗試教學、小組合作和我特別長談了一番,其間有幸傾聽了他的相關教學觀點及宏偉理想,這不僅讓我對這所學校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讓我對我將來的教學有了基本的目標和大致的方向。這三年來,我按著學校教改要求,備著課、上著課,并時刻進行著反思,發現這果真如校長所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且這也已是我教學成長之路上迎面而來的一個巨大的挑戰。而此時的我,研讀著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禁發現:“教學做合一”中“做”與“教”、“學”相結合的具體落實,不正是我所一直在找尋著的嘗試教學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語文課堂的突破口嗎?
首先來看,嘗試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特征是“先試后導、先練后講”。這“試”,這“練”,不正是“教學做合一”中的“做”!且這“試”和“練”得在“導”與“講”之前,不也正合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1]“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而小組合作學習則不正是為了課堂教學中能更好得落實“做”而采用的一種組織形式!
進一步再看,“教學做合一”視“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強調“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上說,做便是學。”[2]可見,這“做”并不只能是我們傳統的“先學后做”中的一種行為的強化,一個對知識的溫習并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的過程。這“做”也可以是嘗試教學“先試后導、先練后講”中的“試”和“練”,是一種探索的行為。“先做后學”,學生在此對未知的探尋過程中,不僅能通過實際的動手尋找到真理,體驗辛勞后收獲的喜悅,而且也能充分地鍛煉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創新能力。“先做后學”繼而“教”,則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3]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所學,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并也許能使課堂因互動、碰撞而激起閃耀的智慧的火花。
一、抓好自主預習
對于預習,你說做,學生不一定會做,也不一定能做好。所以,作為老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做好預習的習慣,抓好“做”。
首先,想要學生的預習真正有收獲,我們要事先明確或通過幾課的教學滲透,讓學生學會如何預習,明確預習要做些什么。我常在開學第一課便教與學生預習五要點,并結合作業的布置督促預習,要求學生根據課程情況完成每課相應的“預習筆記”(重點詞語、優美片段、主要內容、感想體會)。
其次,我在教學每篇課文使都設有“交流預習收獲與疑問”或“檢測預習成果”的環節,這樣通過幾課的教學過程的相似循環,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從而逐步養成做好預習工作的好習慣,而且這樣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配合學生預習的環節,讓學生的預習成果得以在課堂呈現,更可以激發其預習質疑的熱情。
另外,我們還可以創建相應的小組評價機制去鼓勵各組學生的預習。我實施的便是語文“集卡活動”,這一語文“集卡活動”共有三大步驟:當堂檢測,評價加星;每周匯評,發卡鼓勵;學期總結,榮譽激勵。其中的“當堂檢測,評價加星”中便有對小組預習成果的檢測加分,并輔之每周的匯評和學期的總結,這將更好地鼓勵學生自主預習。
二、落實自學嘗試
如果前面自主預習抓好了,學生定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時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這時我們在課上要做的便是引導學生落實“做”,即切實做好自學與嘗試練習。
第一,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
學生在自學時,遇到困難可以提問老師,或同桌之間互相商量。當通過自學,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便可進行自學匯報,并接著轉入下一步:嘗試練習。
第二,出示嘗試練習,步步引導。
這一步,就《變色龍》一課來說,便是:1.根據課后練習第三題提示分段;2.分角色朗讀(1-8),說說變色龍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3.默讀(9-15),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端詳變色龍的?4.自讀“放回”段,說說你想到了什么?
其間,學生嘗試,教師巡視。學生嘗試中遇到困難,可以繼續閱讀課本,同學之間也可互相幫助;教師做好巡視,則是為了方便及時掌握學生嘗試練習的反饋信息,更好地做好引導,并能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三、做好小組合作
很顯然學生在嘗試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我們就要用到“小組合作學習”來更好得落實“做”。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班級授課制背景上的一種教學方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
可見,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學生自主學習后,組內成員相互交流、互幫互助,可以發揮群體的力量,共同探究,更好的“做”好嘗試練習,提高課堂效率。而通過近一個月的嘗試,我發現以下幾種小組合作形式特別有利于語文課堂效率與質量的雙重提高。
1.小組競賽
在語文課堂,默寫生字詞,并以小組為單位檢測評比;小組紀律、回答問題積極性、到位度評比;角色扮演比賽等等都可以是小組之間競賽的形式,都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
2.小組輪答
小組成員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在組內輪流回答,并輪流作總結性發言。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問題的回答探索中來,而且,長此以往,可以逐步訓練、提高每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歸納能力。
四、總結
這三年來,教學中的點滴經歷,讓我感觸頗豐,亦受益良多。以上,是我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中“做”的落實的一些淺見。讓學生經歷“做”,在“做”中學;讓我們引導“做”,在“做”上教。師生協“做”!相信,突破就在“做”開始!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改造》.《陶行知文集》,第155頁.
[2]《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50頁.
[3]《嘗試教學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