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傳帥
摘 要: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逐漸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便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數學思想。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已將原本屬于數學思想劃入了文化的范疇,使它原本的文化意味正逐漸喪失。基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做了如下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想;文化意味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要教給學生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外,還要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思想的真正含義,明確小學數學具有的價值,為構建包含數學思想的數學課堂教學找出最適合其發展的路徑,最終幫助學生養成理性的精神,也是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文化的重要內涵。
一、結構化的整體設計,顯化數學思想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學生的數學認知和心理越趨成熟,我們應找出最恰當的時機向其滲透方程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發展水平。如,在以下三組乘法口算練習題中:
8×6=40×6=300×900=
80×6=40×60=30×900=
800×6=40×600=3×900=
通常情況下,如果學生回答正確,教師就不再加以闡述,只有部分具有相當經驗的教師才會讓學生再計算一次,然后驗證答案,并且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找出其中的規律,并思考答案變化的原因。基于上述題目提出以下問題:
45×8=1500÷300=
15×8=1500÷30=
5×8=1500÷3=
通過再次的觀察并分析,學生了解到:“兩個數相乘或相除,如果其中一個數產生變化,另一個數保持不變時,其最終結果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樣的例子,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對比”一課中也有體現,例如,分數應用題中,往往是一個具體數對應一個抽象的分率,而要解決問題只有找出數量與分率的對應關系。在行程應用題中也是如此,與物體運動路程相對應的便是物體本身的移動速度與移動時間。為繼續深入學習數學必須寫好這些函數,而將函數思想以整體結構化的教學設計顯示出來,在達到解題目的的同時,還為學生打開了解題新思路。
二、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基本技能
小學生因其年齡因素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因此,針對小學生最好的教學方式便是培養其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教學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自主的觀察、比較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與同學合作、交流中增強其團隊合作的意識,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體驗到學生帶來的快樂,自然樂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教學中,更能有效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基本技能并學會以數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例如,在進行“乘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如利用火柴擺出正方形、長方形等。通過擺放學生了解到一個正方形需要用到4根火柴,兩個正方形用8根火柴,3個用12根火柴,以此類推,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與思考,能更深刻地了解數學知識,在學習到乘法口訣的同時,還對乘法知識的記憶得到有效加強。
三、數學化的過程參與,點化數學思想
學生參與數學組織實現材料的過程時,獲取數學基本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經驗材料化”與“數學材料邏輯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也是不斷點化與顯現數學核心本質的過程。在教學數學概念過程時,傳統數學教師往往只是一味地告知學生數學的概念,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現代教育要求關注學生數學思想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讓學生對數學概念從生活走向現實的過程有所了解。在進行《圓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聚合思維引導學生反復追問,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去蕪存菁,最終實現數學抽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為學生示范用圓規畫圓,接著讓學生也在練習本上畫,并讓學生對兩者的相同點進行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學生得知畫圓要先定其圓心點,然后將圓規兩腳拉到指定長度,旋轉一周便能畫出指定大小的圓。教師接著問:“現在我想將圓畫得更大,有什么好辦法嗎?”通過再次比較,學生回答可以將一端系有小球的繩子另一端固定在圓的中心點,將球旋轉一周,也能畫出圓。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相結合,并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自身所學來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帶來的快樂,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實際的應用能力,為之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君.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4).
[2]張良朋.把“課堂意外”轉化成“愉悅與收獲”[J].淄博師專學報,2008(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