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淑萍
摘 要:農村中學擔負著一個鄉鎮的初級教育任務,雖然國家比較重視,但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達不到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更多現狀有待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農村中學;現狀;原因;對策
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國家對農村中學投資力度加大,教育現狀比以前有所改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教育經費短缺,師資水平不高,應試教育制度依舊,學生自身素質低,情況令人擔憂。
一、農村中學教育現狀
(一)重智育,輕德育、體育、美育。近年來,各學校為提高學習成績,重視智育教育,忽視音樂、美術、體育的教學。智育的課堂教學以固定的復習、新課、作業三段模式貫穿始終。這種“開會式的學習”枯燥、呆板,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習慣。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過分依賴教師與書本,造成主體意識淡薄,缺乏創新精神,阻礙其素質全面發展,這顯然與素質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
(二)重考試科目學習,輕非考試科目學習。長期以來,由于考試成績是評價學校、教師、學生的唯一標準,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重考試科目學習,輕非考試科目學習”的現象嚴重。教師明知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于發展學生個性,有礙于學生健康成長,卻還一味地重視考試科目,輕非考試科目。
(三)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學校和教師往往把教育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而忽視其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應試教育色彩濃郁,師生不堪重負,由于農村學校信息閉塞,使得許多教師不能完整系統地吸收、理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思想、目標及方法,僅憑為數不多的幾次課程培訓和觀摩學習,很難提高教學水平,又由于舊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以分論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現象長期存在,社會評價學校的教育質量是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標準,學校領導評價教師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壞是以所教班級學生的升學度、均分、合格率為依據,教師檢驗學生是否獲得了系統的知識,甄別好學生與差學生,是以考試分數為準則。
二、制約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口頭的素質教育,實質的應試教育。學生們每天不僅要完成應有的作業,還得去死記硬背那些乏味的課本知識,這種情況下,學校就成了個“讀死書”的場所,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限于一個狹窄的范圍內,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導致大部分人高分低能,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教育經費短缺、教育設施短缺老舊
1.體育設施總體不夠,最好的學校所有的籃球架只有幾幅,單、雙杠幾幅而已,部分體育設施存在著安全隱患。
2.實驗設施較少,只有一到兩個實驗室,缺少一些實驗所需儀器。對于一些小型學校,基本沒有音樂和美術教學設施。
3.雖然學校配置上了電腦和多媒體設備(每所學校有一到兩個多媒體教室),卻因無法滿足教師準備課件所需的資金而使那些電腦基本閑置,這和城市學校里每個教室配置多媒體設備,每位老師配置一臺電腦的水平相差甚遠。
4.圖書量太少,大部分是一些較為破舊、久未更新的書刊、過期的雜志等,不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書籍。
(三)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
(四)學生自身素質低
(五)家長意識淡薄
三、改變農村中學全面發展教育現狀的策略
(一)保證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每年國家在教育事業上的投入都相當可觀,但不難得知,這些資金中絕大多數被用在了城市重點學校的建設上,農村學校少之又少。所以為改變這種現象,各級教育部門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對資金的流向、用途進行專門監督管理,堅決杜絕發放過程中的克扣、偏流現象,確保經費合理分配。同時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并且政策盡可能向薄弱、偏遠的農村地區傾斜。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劃撥給鄉鎮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個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農村中學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
(二)減輕師生壓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應該盡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在最少的考試訓練下發揮學生的最大潛力。學校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課程,恢復音體美課程,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不至于成為“書呆子”。讓學生的包袱減輕,老師的壓力減小,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與學的工作。
只有教師隊伍強大了,學校的教學水平才能提高,農村的教育狀況才能改善。上級教育部門應統籌下級教師分配情況,對需要老師的學校及時補充,尤其是專業教師。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中學教師能夠參加繼續教育。
(三)更新教育觀念,開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打破學校之間的嚴格界限,實行跨校兼課,音、體、美教師到不同學校授課,讓校校有歌聲、校校有球訊、校校有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