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摘 要:具體論述構建初中數學生態課堂,提高學生學習實效性的對策,以便從根本上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態課堂;發展個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初中數學教師開始重視生態課堂的構建。通過構建生態課堂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以便從根本上提升課堂的開放性與共生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遵循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規律,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數學課堂教學,從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崇尚生動,注動教學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組織的教學活動,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本身便是一項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活”,而要讓學生“活”首先需要讓學生“動”起來。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構建生態課堂,為學生互動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對初中數學知識展開探究,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增進生生之間的情感。其中,生態課堂的構建是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互助學習,所以為了提升學生之間互助學習的深度,還需要數學教師善于把握合作契機,精心設計探究問題,以確保問題探討的價值。
例如,在探究《平方根性質》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各數的平方根,并組織學生以合作的方式探究如下
問題:
(1)負數有平方根嗎?平方根適用于哪些數?
(2)“某數的平方根”與“該數為某數的平方”兩者之間有何異同點?換言之,即開平方與平方運算之間有何關聯?
當然,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以便在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新知探究策略的構建,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從根本上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水平。
二、崇尚生活,合理融入生活教學內容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進學生生活中有關的實例,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元素,以構建“生活化”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數學學習對生活的幫
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便全面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進行《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引進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相關內容,同時感受到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再如,在進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將其與此之前所學一次函數的知識有效結合起來,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能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
三、主張分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的初中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保證教學進度往往會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式,從而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初中數學水平的提升。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積極構建生態課堂,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采取分層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其中,在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展開教學時,不僅需要設置分層的教學目標,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分層教學內容,如課堂訓練、課后習題等。這樣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促使其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全面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水平。
例如,在進行《平方根》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展開教學。如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為其設定一些高難度的學習目標,在習題訓練方面,可讓其鉆研一些具有深度的問題;而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則重點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如針對“平方根”這一教學內容,要求其掌握平方根的基本運算方式與平方運算之間的聯系;而針對部分學困生,則重點要求其掌握平方根的基本內容,如自然數的平方運算等。
四、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若能在教學開始階段成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自然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圍繞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最終實現創造性的
課堂。
例如,在進行《乘方運算》等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搶答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學生搶答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留心觀察學生的情況,進一步挖掘搶答題的韻味。最后,通過搶答引出乘方的相關內容,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總之,構建初中數學生態課堂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呂亞軍.互動中的升華:初中數學生態課堂構建:由一節省評優課引發的思考[J].中學數學月刊,2016(5):27-31.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