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先波
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我們教學設計的探究,是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第二次開發,在教學設計的內容上凸顯知情合一的統一,教學設計的環節上體現實現學科內容向課堂教學過渡,是指導農村教師上好課的根本保證,更是提高農村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途徑。對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基本思路和教學模式兩方面入手,探討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要點。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模式探究
農村小學由于生活環境等因素,家庭教育跟不上,留守兒童比例大,學校教育承載著太多的責任。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綜合性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中更要凸顯它們的生活性和社會實踐功能。
一、本學科過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一)情境導入。怎樣設計教學的情境?首先我們教師可以通過形象化語言描繪、探究性問題設置、具體教育活動的組織及電教手段的運用等,創設最佳教學情境,營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以達到體驗、感受的目的。情境教學要獲得成功,功夫在課前!教材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要把握設計什么內容?用什么形式展示或呈現?讓學生從中思考什么問題?要感悟出什么道理?
(二)探究活動。要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來確定活動的內容。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要讓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呈現出來,同時還要建立多元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參與。譬如依據特定的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片段的話題、范例、情景,引導學生思辨和提煉其中的主題,深化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三)拓展環節。學生踐行的過程也就是教學設計中有效拓展環節,這個環節是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對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精講延伸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要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深入村里,采訪村民,收集材料,以小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收集、整理、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悟的過程。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深入村里,采訪村民,收集材料,以小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收集、整理、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悟的過程。
(四)激情評價。這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環,是對一堂課學生參與教學情況的評價,也是對本節課知識、能力、方法的總結和概括。一個好的課堂小結,可以起到深化升華之效。首先要讓學生自我總結,談談學習本節課的收獲、感悟或還存在的疑惑。其次是深化問題,設置懸念,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鋪墊。第三是布置實踐性作業,加深對課上所學知識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親近社會,融入社會生活,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二、本學科教學設計的模式探究
(一)情景化教學模式。我們的情景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學過程必須進行情境化設計,情境化設計主要考慮如何使教學有身臨其境之感,引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探索問題,認識事物。教學情境要蘊理含情,教學過程要生活化,形象逼真。
首先我們把虛擬情境與真實情境有機結合,盡量多創設真實情境,提出恰當的道德行為要求;我們依據教學認識活動的導入、發展、深入、拓展等不同環節的要求,設計不同功能的情境,并保持情境的關聯性、連續性、遞進性,同時情境必須同問題或活動相關聯,具有互動性。
其次我們的教學過程要體現問題化設計,一是要組成問題系列,圍繞教材的關鍵點設問,針對社會生活的熱點設問,同時考慮問題難易要適度,設問方式要新穎生動,要根據教學的不同階段設計不同的問題。譬如學習體會、生活舉例、選擇與判斷等,要讓學生即時回答,同時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談論后在回答。
合作探究一定是有難度的題,讓學生討論后再回答。譬如觀點分析,可以讓學生發言、探究觀點為什么正確或錯誤,或你同意哪個觀點,為什么;用事說理的題目,可以讓學生聯系身邊的事例或列舉事例來說明一個觀點;材料說明的題目,材料一定要有文字材料和圖片材料等,先讓學生閱讀材料,然后分析思考材料說明的觀點。搜集查閱資料的,要根據需要,在課前或課后進行。判斷正誤的題目,要讓學生自己來辨別不同觀點的正確與錯誤;行為要求方面的,一定要求學生去“做”,知行能統一。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呼喚品德教學回歸兒童生活。我們的教學設計要打通教材呈現的科學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使“兩個世界”相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讓教學內容在學生生命體中活起來,從而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自身生命中的一部分,并在這種轉化中使學生個體的智慧與德性得以提升。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改變原有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方式的被動性,建立一種生活化的開放性教學模式。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包括三層意義,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即教學目標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地培養學生學習的愿望能力和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其次是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最后是教學活動方式生活化。即教學活動是學生樂于參與、主動參與的生活過程。教學生活化的學生主體,關注學生需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既學到知識,而且多方面素質得到主動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鴻雁.信息化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提升策略應用說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6).
[2]盧秀珍.直面生成 巧引增效——案例探究小學品德教學動態生成資源把握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