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鳳
摘 要: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給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應用題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如何完善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已經迫在眉睫,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對此開展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應用題教學
長期以來,小學高年級的應用題教學,往往都是一味地搞題海戰術,依靠重復、死板的多次練習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法教學效率低下,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小學數學教師要認真檢討自己教學方式的不足,積極選擇最佳的應用題教學策略。
一、注重語言教學在應用題教學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
1.正確理解題意是解答應用題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略語言教學在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中的應用。斯托里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一書中說道:“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只有恰當地運用語言教學,加強學生對文字語言的理解,才能幫助他們對應用題題目有透徹的理解,理清條件,掌握題意,進而從中找到應用題中各種量的關系,產生正確的解答。
2.推敲小學生難以理解的詞匯。小學生的知識面相對較窄,很多應用題中出現的名詞術語他們都不知其意,進而也就影響了應用題的解答。比如,一支鋼筆,如果賣25元,利潤率為25%,如果賣30元,利潤率為多少?如果小學生根本就無法理解“利潤”的實際意思,他們就無法正確理解題意,更不會想到“利潤率=(總收入—總支出)÷總支出”這一解題思路。
3.重點分析關鍵詞。在小學高年級應用題的教學中,分數應用題中抽象的數量關系教學難度是最大的,也是學生錯誤率最高的。這類題的難點就在于對題目中關鍵詞的理解不到位,不能正確判斷單位“1”。比如,游泳池,第一次放出20%的水,第二次放出20%的水,池內還剩80m3的水。問,這池水原來一共有多少m3?在這道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前后單位“1”的不同,前一個20%的水是整池水的20%,后一個20%是池內余下的水的20%。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咬文嚼字”的習慣,正確理解題目中的關鍵詞,進而建立正確的數學應用題解題思路。
二、注重對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
應用題的題型各種各樣,題目的設定也層出不窮,因此,應用題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的數學解題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教師在課堂講解應用題的時候,要先引導學生抓住這類應用題問題的結構,引導學生通過對應用題題目的了解、分析,找到題目中的關鍵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進而正確作答。
比如,在分數、百分數的應用題問題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用畫線段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培養他們的數學解題能力,形成正確的解題思維。但是在訓練學生畫線段圖之前,必須要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不同的單位“1”的內涵。在這類線段圖教學中,先表明單位“1”的線段,然后根據題目中各種量的關系,依據單位“1”線段的長度,運用補、截、移、疊等作圖技巧,直觀展示應用題題目中各種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理清解題思路,正確作答。
三、注重引導學生對應用題題型分類歸納,在總結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應用題題型變化多樣,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對所學、所遇到的應用題進行分類、歸納、總結。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都是教師直接對題型進行歸納,找出規律,然后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對學生數學思維和自身能力的發展起不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只有學生自己親自參與了分類、歸納、總結的過程,他們對各種題型的理解才會得到深化,對數學知識點的記憶才會更加牢固。
比如,等量關系的理解是正確解答應用題的關鍵,也是教師在小學高年級應用題講解中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分別給學生列舉分數應用題、列方程應用題及一般的數學應用題,在對這三種應用題的不同解答中,引導學生自己分析、領悟、總結等量關系在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應用題解答中的不同。分數應用題中等量關系的運用主要是找到題目中的分率句,找到單位“1”的量,然后列出相應的等量關系式;而列方程應用題中,主要是順著題意找到等量關系后,直接設定未知量為x,然后與已知的量共同參與列式。
總之,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應用題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根據小學生的不同數學基礎水平找到最佳的應用題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整體數學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劉立平.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
[2]姚金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關注重點[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