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慶+張玉鳳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產業提出了新的協作發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的要求,但是中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還是不能完全為企業輸送足夠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需要我國教育機構對高等教育失衡的問題提高關注和重視程度,通過產學結合和理論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做出積極影響,并且為提高我國教育水平和質量提出一體化概念。文章對產學結合的協同育人運行模式實踐和創新行為進行具體的分析,為提高教育機構的質量水平和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產學結合 校企合作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228-02
我國在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要求加快發展現代應用教育的決定》中提高人才質量中提出,對于推進人才培養創新需要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訓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引導之下,推行實踐工作過程指導和分類項目教學的方式來提高實習在教育任務中的份額,同時完善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的保險制度,為推進產學結合和校企一體化育人方式做出行動表率。因此我國的應用型高等教育學院應當堅決執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教學原則,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并且做到教育機構和企業的社會資源共享以及提高我國教育質量的水平而努力。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已經讓我國的教育者意識到只有實現產學結合才是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人才的指導方向,通過借鑒和學習已存在的應用型學院產學結合的協作育人模式,最終形成理論和實訓為一體的多層次教學方式。
一、產學結合的定義和實施意義
產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國際上被稱為合作教學,是把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實際就業聯系到一起,并允許學生在校外的環境中進行報酬和工作經驗的獲得,用社會學習的方式對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實踐技能做到提升和進化。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人才的管理模式上已經被國際上所承認并且廣泛應用與各個國家的教育機構之中,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根據實際情況對產學結合定制了完整的方針和措施。美國的教育研究院對產學結合的定義是把課堂的學習內容和通過相關行業的生產中的經驗和技術進行相輔相成的教學戰略,學生在工作的方向是確定的情況之下,運用課堂教學的模式將工作中的實踐內容緩緩深入以達到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達到積累工作經驗的目的。產學結合的產生讓企業和教育機構形成一系列的協作關系,一同為學生的職業進行科學合理的授業的責任,以上的說明和定義都涉及到了學生定位的重要性、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產學結合中扮演的角色既是學習者同時也是技術的實踐者,同時也為自己將來的工作過程進行實習的鋪墊,而在課堂中穿插理論和實踐的教育模式是需要企業和學校在交接和引進并且進行有機的雙向互動,讓社會能夠在這種良好的循環模式里獲得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學生也能在這樣的教育活動中勝任未來的工作,對企業和教育機構也能形成互相優勢互補、循環促進的發展關系。
二、我國產學結合發展過程
我國的產學結合模式首先誕生于上海,在國外教育機構的幫助下我國順利完成協同育人的試點工作,并且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同濟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文科專業中開展了產學結合的重點工作,這些都是我國在校企合作中的典型案例。在二十世紀末我國教育委員會發表了《關于產學結合的研究工作“九五”試點開展的通知》,從此打開了我國有政策推動下的產學結合試點工作開展,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在北京召開了產學結合研究峰會,并且明確提出了我國對于產學結合新的發展教育理念,同時也奠定了我國產學研結合教育的發展前景。但是結合國內的產學結合教育機構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還不能完全將產學結合的理論應用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
我國的應用型本科學院定義為一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為教學宗旨的辦學教育單位,與傳統北科院院校更加能滿足中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理論和應用型高層次人才進行結合能夠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進行科學的推進作用。人們開始意識到理論與實踐對學生的重要性是在二十世紀末期,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應用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學生日后發展的重點職業素質基礎,也是對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的競爭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的心理基礎,這也對產學結合協同教學的發展創造了理論依據。
三、我國產學結合實踐中的問題
政府政策做出的引導作用會明顯優于教育模式本身的實踐探索,因此我國對產學結合最大的制約就是沒有相關政策的實際界定,同時很多企業都沒能用正確的眼光看待產學結合對于企業的人事發展和學院教育結構的改進作用,沒能與學校進行有效的合作和溝通。另外目前的應用型教育學院也缺乏產學結合的教育意識,因此相關部門提出了協同育人的三步走理論途徑,企業和高校可以通過理論教學、實訓課堂、頂崗實習三個步驟來完成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讓學校完成應該完成教學目標之后企業還能得到匹配生產活動可直接上崗的準員工。
我國的高等教育的出現和產學結合的提出都比發達國家起步要晚很多,政策和機制上的構成也并不一樣,同時也說明了產學結合在我國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雖然產學結合的理論已經被社會廣泛認知,但是在應用型高等學院的實踐中還沒有根據國家和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完善體系,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還沒有進行合理的安排和應用,因此對于整體的教育流程還需要相關部門的梳理和制定。應用型的本科學院在功能和意義上都和其他的高等教育機構先比存在很大的特殊性質,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和達到的教學目標也不一樣,因此要在社會職能和教育目標上找好定位才能順利開展產學結合校企結合工作。
從產學結合的過程來看,雖然應用型高校和企業在培養學生的技能目標上已經達成了一致,但是在價值觀和資源的使用上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合作中的雙方還沒有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且會就自身的利益進行爭論和談判最后難以調和形成難以調和的局面,很難達到高校和企業雙贏的結果。而且在產學結合的大背景之下,企業和高校并不是絕對的主角,還需要相關的社會機構來進行協調和促進。如果主體只是兩者點對點的進行碰撞,那么一旦出現利益不均和管理制度出現分歧的現象很容易對合作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但如果有社會上的培訓機構或者行業仲裁等社會部門進行參與和接洽,雙方的問題就會分散成細小的關鍵點,變得容易解決掉,同時也對利益的分配和資金的來源產生的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沒有專業結構來進行多方面的協調,對于企業的教育機構本身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和成本的損失。
四、產學結合落實的創新發展方向
1.加深政府對產學結合的支持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產學結合工作不單單是為社會和企業輸送人才的行為,更是應當作為國家人才教育戰略的一部分,由政府從政策的角度進行對社會的宏觀調控,為產學結合在企業和高校中的順利開展做到推波助瀾的導向作用。目前我國政府還沒有單純就產學結合的行為進行政策法規的制定,從規范教學工作的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和保障機制的制定,因此對于發展應用型本科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管理就需要政府進行法規的確立和對相關部門的職能協調,同時為職責的分配合資金的融合進行調節和支持。政府在產學結合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完成的管理包括校企之間合作的合法協議仲裁、相關社會組織協調配合的支持、合作條例的制定和落實監督、財政投入和資金的流向分析等等方面的工作,是一項升級為國家戰略部署的工程性綜合規劃。
我國關于職業教育規范制定的法律只有一九九六年頒布的的《中華人民職業教育法》這一部,距今已經有了二十年的時間,法律規定暫且不說就時效性就已經明顯處于落后于國際水平。我國本科教育在二十一世紀初進行了廣泛的普及和發展,但是相應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制定出來,因此只能配合其他的現有政策進行實行。我國地方性的政策已經對職業教育水平的產學結合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實施,但是應用型本科還處于相對的無管理探索階段,需要政府和產學結合主體進行協調和研究。
2.課程制定配合專業和市場
教育機構的課程本身是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也是讓學生獲得理論和實踐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對于專業課的課程開發就需要對人才培養的企業技能的深入和指導。當前的應用型高等教育學院的課程制定和教育模式基本還走著傳統高校的老路,這樣最多能夠讓學生在專業理論的建立上形成完整的思考模式,但是不能在工作和實習中很好的適應企業生產工作的開展。因此就需要在課程的設置中加入并引用企業的講師進行課程的協同編寫來達成理論和實踐課程結合的目的。
從企業引入實訓講師的目的除了可以讓課程的應用性更強還可以把社會市場中的新科技和新工藝帶到相對閉塞的學院課堂中,讓學生的理論和技能都更加的適應社會發展,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和經驗積累的作用。讓學生在企業工作崗位的適應性是應用型高校進行產學結合的目的,因此調整實訓和理論的課程設置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學生吸收了足夠的理論知識同時能夠對工作的實踐充滿信心才是能夠達到工作步驟熟練和完成專業學分獲取的教學目的。產學結合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企業工作的實用技能,因此完成技能達標的同時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取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更高的技能等級才能讓學生在企業工作的時候更有底氣,也讓學生的經濟利益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高等教育產學結合的發展還需要政府進行相關政策法規的指導和調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基本國情之下我國的高校畢業生應該以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為目的,這就需要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社會企業之間的互相配合和溝通銜接,為達成產學結合的教育結構和管理機制共同努力。真正的應用型本科應該為培養高層次的綜合素質技術全面發展人才的大方向而努力,并且政府部門應當從國際上的真實案例獲取經驗,以實現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踐和創新發展為目標,和企業和高校一同為教育結構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和資源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黃虹.應用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探索[J].池州學院學報,2013,02:153-156.
[2]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與思考[J/OL].天中學刊,2015.26:143.
[3]苗艷華,戴冬冰,董保蓮,沈花玉.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4:121-123.
[4]王林生,谷學良,信立濱.依托行業辦專業,深化校企合作產學結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09:123.
作者簡介:
劉賢慶(1982年7月 ),男(漢族),山東單縣人,工學學士,廣西科技大學教務處,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軟件工程
張玉鳳(1967年10月),女(漢族),廣西桂平人,碩士,廣西科技大學學報編輯部,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編輯學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批準編號:2015JGA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