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
摘要:小學階段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展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也逐漸由強調數學知識的學習向強調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方向不斷發展。小學階段數學科目的教學,需要教師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重點強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方面。對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進行了概述,論述了提升小學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必要性,并重點對如何通過教學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進行了詳細論述,為其他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的優化提供了一定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知識運用;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70-01
小學階段數學科目的主要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展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建立并完善數學知識體系,增強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等。隨著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提出,當前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集中在數學應用方面,即教師要通過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運用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成績,優化教師的教學。
1.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概述
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具體是指學生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中,在認識和了解數學科目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知識,并建立一定的數學知識體系,構建數學知識網絡。在這些基礎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體系或網絡來具體應用到數學問題上,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大小是學生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能力的大小,直接代表了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等。
2.提升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必要性
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還能夠在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數學運算能力以及更高一層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建設和完善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1 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能夠使得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中不斷發現自己解決問題時所面臨的數學知識卡殼點,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將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查漏補缺,了解自己知識網絡的漏洞,不斷進行彌補,從而織密學生的知識網絡,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
2.2 增強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小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能夠不斷嘗試將數學知識、數學運算結合起來應用到數學應用中,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運算的準確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不斷尋找最簡便的運算方式。
2.3 為學生未來其他方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小學階段的數學科目是作為學生的必須科目來開展教學的,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是學生未來一系列學習、生活、工作活動的基礎,只有學生提升了自身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才能夠有益于學生未來的學習,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3.通過教學來提高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具體措施
3.1 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通過數學教學,提高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搞明白數學的知識結構,即,教師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不斷開展總結,將各個章節、各個知識點系統聯系起來,進行一定的梳理,幫助學生明確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從而能夠有助于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
3.2 對同一類型題目進行分析比對,引導學生攻克細節。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的不斷練習,糾錯以及總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同一類型的題目帶領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分析比對,對比這些題目的相同點,這些相同點具體應用了哪些知識點,怎么應用等,還要分析題目之間的不同點,將這些不同點進行細分,了解各個不同點所引起的解決問題方式的區別,從而引導學生攻克細節。
3.3 豐富教學模式,優化小學數學教學。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通過豐富教學模式來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感興趣,能集中注意力,另外,豐富教學模式,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鍛煉。例如,教師可以積極開展探究式教學模式、情景式教學模式等。
4.深鉆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在個體的知識總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同樣的遷移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知識稱為個體知識總量中的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這種知識是指教學中學生獲得的、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即有效知識。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5.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無論是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學校的學習環境中,還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從在著值得研究的數學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向學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如教學"連乘應用題"時,多媒體出示一幢有5個單元,每個單元有6個住戶的樓房。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后,再口述一個條件:每個住戶每天丟棄2個垃圾袋。若問:你能不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會提若干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如:"這幢樓共有多少個住戶?這幢樓所有住戶一天共丟棄多少個垃圾袋?"等等探索性問題。在這一教學中,既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又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原來枯燥無味的應用題有了"應用味",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探索精神,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6.養成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回歸生活是新課程的生長點,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教師要創造條件,逐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養成事事、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
如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可變性"后,讓學生去觀察家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這種性質的實際用途。通過數學化實踐,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實踐問題,讓數學又回到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數學知識的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在數學實踐中,我們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多彩多姿的生活成為數學知識學習的源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的數學問題,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